在没有退休金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养老的?
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60岁以上的人口有2.5亿。如何让这两亿多老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社会和每个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古人是如何供养老年人的呢?他们解决养老问题了吗?这个国家有什么制度来保证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养儿防老的“孝道”。
中国是一个“孝”的国家。这个国家一直提倡孝道和孝道。《诗经·大雅·积醉》说:“孝不稀缺,不属于阶级。”孔子说:父母在这里,不远行。国家依靠无尽的孝道来影响每一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孝道。中国几千年文明未被破坏的原因与孝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
《孝经》写于秦汉时期,是孔子的遗言,即“孔子七十子遗言”。无论是孔子的父母的书还是他的弟子们的言行,这本书已经成为中国提倡孝道的总文件。“孝”认为“夫与孝,天地之经,地之义,人之为人”,“人之为人不止于孝”,“孝与孝与神相连,光在四海,无所不能”,“居者有所敬,耕者有所乐,病者有所忧,哀者有所悲,牺牲者有所严”。《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道已经从家庭孝道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一开始,不管你有多接近。最后,你站了起来。因为有了《孝经》,从皇帝到小卒都不敢不孝。那些不孝的人必须被追究责任。
宋代,泰州兴化县知县陈至写了一封《为老人服务的信》。陈至是古代最好的养生专家之一。他从饮食治疗、药物和护理等方面为如何养育老人写下了“药方”,以便孝子们能照方抓药。元朝时,“尊老”兼**首脑邹璇,在“扶老还亲”的基础上,写了一本关于“长寿老人”的新书。这两本书已经成为古代孝道、老年、养生和治疗的经典著作。
除了理论著作《孝经》和《孝经》之外,古代还注重收集孝的故事并在社会上进行宣传。西汉经济学家刘向的《孝传》和中国佛教经典中也有“二十四孝铭”。南宋画家赵子古创作了《二十四孝字画合》,元代郭编撰了《二十四孝》,清代张之洞扩充了《百孝图说》,并力劝郭编撰的《日记本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等孝书走向社会。在这些孝道榜样的影响下,古代的孝子并不贫穷。隋唐英雄被誉为“孝母如颛顼,交朋友如尝孟”。几乎所有的古代英雄都被贴上了孝顺的标签。
孝道受到鼓励,国家配备了补充养老金措施。
不仅在宣传方面,而且在制度方面,古代的朝代和世代也有许多鼓励孝道的措施。早在周代,国家就规定每个国家每年都要举行“乡饮酒礼”。这次“乡饮酒礼”由当地官员主持,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入席,以达到“立正、定人、尊老、重德、兴风作浪、促进村内和谐”的目的。但不要看这种小餐,由国家有关部门,会给每个家庭,每个氏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示范效应,以此来教育他们孝顺和尊重老人和亲属。
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战争激烈,各诸侯国也没有忘记提倡孝道。这可以从各国的征兵制度中看出。当时,大多数国家都规定“70岁以上的人免交一个孩子的税,80岁以上的人免交两个孩子的税,90岁以上的人免交家庭税”。一个老人就像藏在家里的珍宝。春秋战国时期,战场上的死亡率极高。数百万人在战争中丧生。然而,诸侯国的太子党规定他们的家庭中有老人,他们必须留下他们的儿子来赡养老人。可以看出,在这些条件下,仍然有“人性化”的一面。孝道在国家制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西汉时期,国家向70岁及以上的老人颁发“王杖”。“在鼎盛时期,国王的权杖上有鸟,所以人们可以看到它。与节日相比,官员和人民敢于责骂,殴打和羞辱,不服从。持有“国王的权杖”的老年人可以很容易地进出*,走皇帝的路,在市场上做生意而不收税,如果他们不是初犯,就违反刑法而不被起诉。这一规定与老年人可以用他们的老年卡不买票或去公园和风景点是一样的。汉文帝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他规定,全国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应得到一定数量的米、肉和酒,“五块丝绸是给那些孝敬亲人的人的。“国家也奖励布衣孝子。
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混乱,战争成为常态。然而,北魏开创了“养亲”制度,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供养亲属”的意思是,一个孩子犯了罪,但他的家庭有年迈的祖父母和父母,或者这些老人病了,没有其他男性的支持。国家规定,罪犯应当被制止或者免除处罚,应当允许他回家赡养老人,并在老人去世后服刑。南朝时期,梁武帝迈出了第一步,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孤园”,以接纳和赡养老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年人不收费,完全由国家提供,这比现代付费疗养院更人道。
在隋朝,为了加强家庭中的孝道管理,父母的祖父母和子女在活着的时候不允许“建立一个单独的家庭,分割财产和供养穷人”。因此,几代同堂的家庭会在那时出现,因为他们不被允许分开。唐代出现了“色养”的概念,它不仅保证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而且使他们精神上感觉良好。唐、宋、明清时期基本上继承了前朝的各种养老措施。唐朝有一所综合医院,宋朝有一所综合医院,明清时期也有类似的机构。对于丧偶、丧偶、残疾和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必须保存养老金。也就是说,当时有*经营的免费疗养院。此外,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有“尊孝”的方法,并高度赞扬孝子贤女。明代的一条规定更具异国情调:“让僧尼有父有兄弟,见无人照看的人,不问有无家谱,回归世俗,供养亲属”。家里有一位老太太要供养,即使你是和尚或道士,你也会被命令回到世俗。清朝时期,康和几次“千年宴”将全国范围内的养老敬老活动推向高潮。
惩罚是不值得的,所以不值得的孩子将受到必要的惩罚。
在奖励孝子的同时,古代的朝代都惩罚不听话的儿子。在古代,对不服从的惩罚非常严厉。如果惩罚很严重,抗命者将被判死刑。
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法律规定,不赡养老人、殴打和虐待老人、不给老人衣食、生病和不照顾老人的不道德的儿子应受到脸上纹身、割鼻子、割脚和死刑的惩罚。孝被判死刑,这是对不孝的第一次重罚。后来的大多数法律继承了夏朝的“优良传统”,甚至在饱受战争摧残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如此。《秦法》还规定,“任何人殴打或虐待60岁以上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的后代,将被判处流放或死刑。”
汉朝继承了《秦律》中的一些做法,对那些不赡养老人的人判处死刑,在严重的情况下,将他们的尸体挂在街上,以此作为其他人的榜样。隋朝,“不孝”被列为“十恶不赦”的罪行,死刑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法院赦免了他们,他们也无法逃脱。
贫穷的家庭往往是不值得的孩子逃避孝道的原因。清朝将孝道推到了极致。《大清律》规定,即使儿子很穷,他也必须尽力赡养父母。如果他的父母因贫困而上吊自杀,他将因过失杀人罪被鞭打100次,流放1500公里。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家庭很穷,你自己也可以很穷,但是你必须确保你的长辈有食物、衣服和住所。你只是冻死或饿死,但如果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冻死或饿死,你将被判刑。指控是“过失杀人”。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孝”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举动,比如郭巨为了孝顺儿子而不惜杀了自己的儿子。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冲动。客观上,社会对孝道有严格的要求,对不道德行为有严厉的法律惩罚,迫使他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