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洋务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点

科普小知识2021-08-25 04:42:26
...

洋务教育简介

洋务教育是一种西方性质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教会学校晚。这也是一种中国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现代教育,由19世纪60年代至1895年间少数开明的上层官僚发起。

在改良主义教育实施之前,洋务教育一直在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一度成为“共治复兴”的标志性成果。

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建立新的学校

自同治元年(1862年)以来,首都文同博物馆已开办了22所学校,分为3类:

1.文同厅或广方言厅(外国语学校);

2、武备、海军学校(军事学校);

3.船舶管理、机械和电信学校(技术学校)。我们将培训一些买办、翻译、陆海军官兵以及工业技术人员。

第二,处理海外教育,派学生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

十一年后,曾国藩和李鸿章接受了洪榕的建议,共同邀请清*派幼童赴美留学。此后,洪榕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到美国,这是近代中国派出的第一批*资助的留学生。

光绪二年和三年(1876年和1877年),他继续派学生到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学习陆军、海军和造船。洋务派办的学校没有统一的学制,也没有形成一个学制。

除了“四书”和“五经”,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语言”和“西方艺术”。与旧学校相比,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开始以现代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为课程。一些学校还学习人文学科,如国际公法和外国历史和地理。

建立不同于封建制度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招生、考试、学习年限、经费来源和毕业后的任用作出详细规定。

提出“中西并用”的教育思想,突破传统的中西并用的思想框架,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洋务教育评价

虽然洋务教育的破产以甲午战争的失败为标志,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实际上是洋务教育自身的致命弱点造成的。

作为一个完全服务于军事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在甲午战争彻底失败后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也是它永远无法从失败中恢复的必然结果。此外,高达2.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也耗尽了清*的国库,使金融危机更加严重。它不再能够支持这些过于昂贵且收效甚微的洋务学校。与此同时,失去了战争生命力和财力的洋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虽然甲午战争后,为了重振国力,仍有一批军事装备和海军学校相继问世,但这无异于昙花一现,无法挽救满清王朝日渐衰落的命运。

事实上,早在洋务教育建立并达到顶峰的时候,各种邪恶的原因就已经播下,并最终导致它的失败。中日战争的失败只是加速了这一失败的进程。

首先,洋务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寻求自我完善,不如说是延续腐朽的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洋务集团还是以沃伦为首的顽固派都有相同的认识。

其次,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虽然是对顽固派思想的极大改进,但也是一种调和中西文化冲突的策略。但是,在这一前提下,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应触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封建礼教、封建国家的*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正因为如此,洋务教育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并没有提出任何国家教育体系的宏观规划和建设。

洋务运动幻想在完全不触及旧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只需稍加改进就能达到富庶强兵的目的。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是到处碰壁和不可避免地失败的命运。

第三,洋务教育本身也有种种弊端,这是腐朽的满清政治制度及其弊端在洋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以同治时期的为例,虽然清廷十分重视并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其学术事务,但其内部管理十分混乱,各种腐败现象与旧式官学不同。

1883年,监察御史陈进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了《通文冠》中的四个主要缺陷:考试不真实,学生与助教有联系,考试最好,食物最好,敲门数学不知所措。公务员制度弥补了不公正。例如,保护人们并把他们混在一起尤其有害。奖励是不真实的。学生们如此冷酷无情,他们不得不调整并扣除他们应得的奖励。他们充实自己,吸取他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财富。博物馆的规定并不严格。我喝醉了,满肚子食物和外国香烟。我不问博物馆里的大事小事。苏拉紧随其后,以唱歌剧和制造噪音为乐。学生们喝酒、赌博,在闲暇时间闲逛。所有这些事情不胜枚举。

此外,中国长期对外封闭,自港口开放以来,气氛有所缓和。然而,大多数官员和士绅仍然满足于他们的自我约束、目光短浅,而设置洋务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壮大国力和走向世界,而是为了服务于保卫敌人的实际目的。因此,洋务教育规模小,局限于小设备,从来没有像一个伟大的国家。

相当多的工艺技术学校只培养本地区或所属企业急需的技术人员。一旦任务完成,学校将自行关闭。可以说,他们只是尝试了一点点,就像到时候。

即使没有甲午战争这样的重大考验,洋务教育本身也会迅速衰落。当然,洋务教育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虽然这是迫于内外压力的被动教育措施,但毕竟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