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访航天员杨利伟:飞向更深更远的太空

科普小知识2021-10-10 05:06:39
...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这也为我国航天工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参与者和宇航员,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并希望与时俱进,为早日实现太空动力和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太空英雄杨利伟说。

第十九次报告中提到的天宫、蛟龙、田燕、悟空、墨子、大吉等重大科技成果,反映了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听到*总书记第一次来到天宫,我非常激动."杨利伟说,党*十分重视和关心航天事业。过去的五年也是中国航天人员磨砺前进的五年。

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过了25年。“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就国内外的成就和影响而言,过去五年是航天工业发展最快的一年。”

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始终以提高载人航天飞行的核心能力为重要方向,紧紧围绕航天实验室的任务目标,努力突破和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它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全部既定任务目标,为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重要经验,也促进了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

“以太空飞行的次数为例,过去五年载人飞行的密度远远高于前十年。在2003年第一次飞行之前,我接受了六年的飞行训练。此后,载人航天任务将基本保持每两到三年一次的频率。现在,仅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三次载人航天任务。”杨利伟说道。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不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世纪的目标,而且要抓住机遇,踏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世纪的目标迈进。杨利伟认为,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示范项目的未来发展与这些目标阶段的安排基本同步,19号报告起到了完整的指导作用。今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空间货船天舟一号,并完成了推进剂在轨补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验证。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完成,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间站阶段,并计划于2022年建成空间站。目前,太空专家也在讨论是否有可能在2035年左右进行载人登月,以实现“后空间站时代”的突破,从而加速从太空力量向太空力量的转变。

新的职业和新的旅程的光明前景不能与严肃官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分开。“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努力突破技术*,通过自力更生打造太空发展之路。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加快太空发展的步伐,如果我们不为新时代做好规划,我们很容易被抛在后面。目前,考虑后空间站的发展尤为重要。”杨利伟哀叹说,第19次大会的报告准确地指出了航天工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解决了如何进一步发展航天工业的问题。

关于创新的讨论是第19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杨利伟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有创新,航天工业就没有活力。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还在探索创新机制,以打破空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足。”

自1998年加入中国航天员旅以来,杨利伟的个人命运一直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听到总书记谈到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记住他的使命,我很感动。我们宇航员很幸运能赶上这样一个好时代,实现我们的飞行梦想。”

宇航员是很少有人从事的职业。他们给个人带来巨大挑战,并在每个任务中面临高风险。到目前为止,中国有11名宇航员,14人已经完成任务并进入太空。杨利伟说,现在每次飞行前,宇航员都要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签名。这种“实践”反映了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的勇气和承诺。

航天工业的新发展对宇航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太空任务将会越来越密集。宇航员需要延长他们的飞行寿命,向太空飞得越来越深。

“我告诉新宇航员,现在没有必要讨论一个人是否能飞,而是一个人能飞多少次。在国际上,宇航员在职业生涯中飞行3到5次是正常的。”杨利伟说,将来一旦空间站建成,中国航天员将需要长期停留,这对航天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目前正在挑选第三批宇航员。在宇航员这一类别中,除了传统的飞行员,我们还需要增加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2003年第一次飞行时,听到指挥官倒计时5秒,杨利伟在飞船机舱里发自内心地敬了一个军礼,“这个环节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我只想表达一名士兵和一名宇航员内心的使命感和信心。”现在,这种移动动作无意中成为宇航员发射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