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适存:旋翼展翅谱华章(下)
本文后面是“王士存:中国转子扩频章(上)”
4、从竹蜻蜓到直升机
1957年秋天,王士存来到莫斯科航空航天学院,开始了他为期四年的研究生生活。航空航天领域有许多分支。王士存为什么选择专攻直升机,并为之奋斗一生?这有竹蜻蜓在童年时代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原因。
王士存一直喜欢竹蜻蜓(数据图表)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由于导弹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许多人认为飞机应该被送往博物馆,未来的战争应该由导弹主导。当时,国内航空航天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放弃对飞机的研究,只专注于导弹。一些*也受到了这一观点的影响,这对中国的飞机工业形成了负面影响。当时,王士存是新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飞机系的讲师。除了教授流体力学,他还翻译了俄文书籍《空气推进器》,并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非常感兴趣。然而,各种负面意见让航空工作者对未来感到非常困惑,王士存也是如此。
有一次,王士存出于某种原因去了北京。碰巧梁守干先生受浙江大学钱学森的邀请,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研究海防导弹。在参观梁守干时,王士存忍不住又问老师:“现在导弹技术发展很快,研究飞机有什么价值吗?直升机行业应该发展吗?”梁守干与王士存谈得很多,他的“一点短,一寸劲”八个字对王士存影响深远。导弹当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与导弹相比,飞机和直升机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直升机,它能在低空和近距离有效打击敌人。
拜访老师后,王士存对学习直升机更加有信心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空中救国”信念成为“为祖国直升机事业贡献一生”的更加具体的决心。
《青年王士存》(南航校报)
5、论文奠定学术地位
1961年2月,莫斯科的冬天仍然很冷。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庄严的大厅里,研究生论文的答辩正在进行中。这一天,站在辩护席上的人之一是王士存。
莫斯科航空航天研究所作为苏联最著名的航空航天机构,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是苏联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取得大部分成就的原因。四年前,王士存满怀抱负来到这里,想以德高望重的朱尔捷夫院士的名义求学。然而,当王士存到达莫斯科时,朱尔捷夫已经去世,被冠以威利·德格鲁布教授的名字。与朱尔捷夫相比,当时的苏联著名学者威利·德格鲁比虽然还很年轻。作为苏联*空气动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兼职教授,他的专著《四旋翼直升机性能的计算》在苏联直升机工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莫斯科航空学院帮助中国培养了一批航天领域的骨干人才(中俄工程大学联合会)
作为他的第一个外国研究生,威利·德格鲁比非常重视王士存。起初,他打算让王士存也从事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事与四旋翼直升机有关的问题。然而,王士存不同意。他觉得这个话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旋翼尾流分析。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突破解决前飞时斜流中旋翼诱导速度的问题。王士存“知道山中有老虎,更喜欢在虎山上旅行”,并决心赢得最坚硬的骨头。开明的威利·德格鲁布非常欣赏王石在科学道路上的勇敢精神。他不仅支持他的研究课题,还尽最大努力为他提供研究帮助。
经过四年的冷窗苦读,王士存终于站到了被告席上。他将向国防委员会和他的导师,也向祖国报告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直升机在垂直飞行中产生的涡流场分析长期以来都是基于经典理论和计算方法,而前向飞行中的涡流场极其复杂,很难将轴流涡流理论推广到斜向流。面对由近十位著名的苏联空气动力学家和一排排师生组成的国防委员会,王士存冷静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斜向流的涡系中,涡元沿母线的强度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沿母线方向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听到这个论点后,国防委员会和参加会议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惊讶和兴奋。他们不时低声说话。王士存受到很大的鼓舞,在读报纸时提高了嗓门。威利·德格鲁比王士存明显更兴奋。在宣读论文后,王士存在问答环节只回答了一两个问题,威利·德格鲁布上台代表王士存回答了国防委员会的问题。他觉得王士存的俄语不够流利,不足以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论文的内容。
因此,世界上有一个罕见的场景:在答辩会上,导师主动回答问题并为学生解释。事实上,在辩护前一个月,威利·德格鲁比读完王士存的论文后很兴奋,对他大加赞赏,并毫不犹豫地将论文题目从“前向飞行空间旋翼诱导速度的计算”改为“直升机旋翼的广义涡理论”。当时,面对修改后的话题,王士存仍然感到困惑。他担心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值得如此宏大而深刻的课题。然而,在神圣的防御大厅里,王士存终于明白,只有这个话题才能真正体现他的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
“直升机旋翼的广义涡流理论”一文不仅使王士存获得了副学士学位(注1),而且在当时的世界直升机界引起了轰动。该论文随后由苏联国防出版社以“升力螺旋桨广义涡流理论”为题发表,论文全文以《反倾销报告》(第第二年由美国宇航局。后来,苏联著名航空学者米里(注2)在编辑《直升机计算与设计》一书时,详细介绍了王士存的理论,并将其命名为“王士存涡流理论”。此后,空气动力学领域首次出现了以中国人命名的理论,王士存成为世界直升机领域的著名学者。
6.延安二号工程已初步竣工
在成为第一个从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后,王诗雨在那一年回到了他珍爱的祖国,回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直升机设计教研室。
当时,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对留学归来的王士存表示欢迎,并对他寄予厚望。自然,王士存也怀着一种虔诚的感恩思想,发誓要把他在苏联的全部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到祖国的航空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去。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王士存先后翻译了《涡轮流体动力学》一书,并撰写了《桨板上升力螺旋桨诱导速度分布》和《斜流中升力螺旋桨叶素升力系数》等高水平学术论文。他的教科书《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成为中国直升机领域的第一本书。
然而,王士存认为,除了上课、写教材、带研究生,他还能做什么呢?尽管理论研究很重要,但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设计和开发的直升机。在科学研究方面一直很勇敢的王士存决心填补这个空白。王士存立即前往飞机制造教研室,就能否制造直升机所需的旋翼叶片征求意见。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王士存开始和其他老师一起日夜计划设计制造一架小型直升机,并逐层提交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做了大量的计算和实验工作,并为后续的开发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65年春,国家终于把发展“延安二号”的任务交给了西部工业大学。
据说当时印度军队经常骚扰中国的*边境。他们驾驶直升机在边境巡逻,并从空中向中国士兵的头部投掷酒瓶。尽管士兵们很生气,但他们无能为力,因为中国没有直升机。刘伯承元帅对此非常关注,并希望中国能够在*边境使用直升机。当他听说王士存等人计划制造直升机时,他非常支持。包括王石在内的所有参与直升机开发的工人,在听到士兵们的羞辱后都很兴奋,并希望尽快开发中国自己的直升机。
令我们惊讶的是,这个由王士存发起和组织的直升机开发项目被排除在后来的开发过程之外。原来,1966年“*”开始时,王士存被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标签,一位国内外著名的直升机专家被抓到扫地。即使第二年“延安二号”在试车时因地面共振而发生致命事故,王士存也是事后才听说的。然而,王士存的目光从未离开“延安二号”。他随时关注发展进程。当技术人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向他咨询时,他总是尽力帮助解决。
1975年,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直升机“延安二号”终于进行了首次飞行。这架用中国第一代航空人的生命买来的直升机,也体现了王士存近十年的心血。除延安二号外,王士存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直6、直7、直8型直升机的研制和试飞,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5年,“延安2号”首次成功飞行(网络图)
7.满城桃和李属春官
晚年,王士存曾在与青年学生的一次谈话中说:“我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我对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发展感到满意。我没有钱,我最大的财富是我的学生。”在王士存一生努力工作的“最大财富”中,不仅有首席直升机设计师,还有专门研究直升机的大学教授。
王士存的第一个研究生名叫高正。作为一个开门的弟子,并没有辜负王先生的期望。20世纪90年代,高正和他的研究生洪欣发现了落入涡环状态的转子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并找到了确定涡环边界的物理基础。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确定直升机涡环边界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涡环失控威胁直升机飞行安全的问题。这一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高/辛涡环边界”。高正不仅像导师一样给世界直升机领域增添了一个中国名字的理论,而且积极参与无人直升机的研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谈到导师王士存时,高正深深地感受到,正是他的导师教会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不仅仅是高人一等、不仅仅是书本、不仅仅是权威、而且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态度,这使他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非常有用。
王石在会上发表了报告(网络图)
1961年回国后,王士存培养了数百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中国直升机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他温和谦逊的精神、对职业的尊重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
2011年6月7日,王世存先生完成了他辉煌的人生。在过去的几年里,王先生用尽最后的力气让他的妻子写下他写下的两句话:竹蜻蜓照耀了几千代,直升飞机飞遍了世界。这不仅是王先生的终身目标,也是每一位直升机从业者的殷切期望。
-
个人简介:
王世存(1926.9.26 -2011.6.7),湖南邵阳人,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和莫斯科航空学院。他是航空教育家,中国直升机技术的先驱,直升机专业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直升机旋翼的广义涡理论”被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这个理论在国外被称为“王士存旋涡理论”。他推动了轻型直升机“延安2号”的设计和制造,这是中国第一架成功设计和试验的直升机。王士存先后在浙江大学、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他写了中国直升机领域的第一本书《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航空领域的人才。
名言:
说到直升机,我是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我对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发展感到满意。我没有钱,我最大的财富是我的学生。
注意:
注1:副博士学位是前苏联高等教育记录制度下的学位,相当于中国的博士学位,其水平高于硕士学位,但低于完全博士学位(相当于博士后)。
注2:米里,全名米哈伊尔·列昂捷维奇·米尔(1909年11月22日-1970年1月31日),是前苏联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和航空工程师。1947年,米里设计局(现在的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成立,并担任第一任首席设计师。米里设计局是前苏联成立的最早的直升机研发机构,它开创了前苏联的直升机制造业。许多著名的直升机,如米6、米8和米24,都是李蜜制造的。
上一篇:王适存:旋翼展翅谱华章(上)
下一篇:工作日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