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志愿写满航空

科普小知识2021-08-30 06:16:36
...

“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志愿写满航空

“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志愿写满航空

■我们的记者齐鲁

7月11日,延安的阎良在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会议室里。

目前,这位老人身体健康。他喜欢阅读名著、小说和交响乐。多年的科学研究经验告诉他,“科学技术与艺术是相通的”;

这位83岁的老人仍然坚持每天学习两三个小时。他非常清楚“科学技术如果不进步就会倒退”;

他还每天阅读书籍、杂志和剪报。《中国科学》是一份日报。

虽然他已经退休,但他仍然忙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他一直“敢于思考和工作,创新是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是中国第一架战斗机“飞豹”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

志愿写全航空

陈一坚出生在一个充满书籍和爱国主义的家庭。他的父亲陈坚信“教育救国,科教兴国”。他早年曾两次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

“父亲完全是一种西方*和*的教育方法,为你的*发展提供条件。”陈一坚从小就有广泛的爱好。他父亲书架上的书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当抗日战争爆发,陈一坚随父亲的学校搬到福建省南平县时,轰鸣的日本战斗机成了陈一坚对飞机和他挥之不去的噩梦的第一个记忆。

“当时的人们相当无知。在日本空袭期间,他们害怕敌机的飞行员会听到地面的声音,甚至会把哭喊的婴儿活活闷死。那是一个可怕的场景!当时,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天上会有人的飞机,我们的飞机在哪里?”无力反抗的皮肤疼痛深深隐藏在陈一坚的心中。

1948年,陈一坚高中毕业。福州几所大学恢复招生后,他就申请了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并被录取了。不久,陈一坚得知厦门大学航空系已经开始招生,非常兴奋,于是他决定自己报名,三名志愿者都填写了“航空系”。

“如果你不录取我,我就去另一所大学参加考试,直到我被录取。”那时,陈一坚同意学习航空和制造飞机。“如果我们没有飞机,将来我们会被别人欺负。”

结果,陈一坚通过了考试。中国第一次教师调整后,厦门大学与清华大学航空系合并,陈一坚从厦门大学转到清华大学。

困在郊区

1952年,陈一坚在清华完成了他的飞机设计研究,并被分配到哈尔滨122厂(现在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

“在我工作的最初几年,虽然我的生活很艰难,但我的心情很好,工作很充实,我的心里充满了实现理想的喜悦。”

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陈一坚和他的同事们不仅掌握了飞机修理技术以确保抵抗美国侵略和援助朝鲜的需要,而且学会了模仿苏联飞机。

1956年底,陈一坚告别新婚妻子一年,被选中来到新中国新成立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工作室(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的前身)。陈一坚的飞机设计生涯确实是从那里开始的。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歼-1战斗机教练机的研制。从1956年10月的设计到1958年7月的首次成功飞行,歼-1只用了1年零9个月。经过歼-1飞机的设计和试生产,中国第一个自制团队终于在设计自己的飞机方面实现了突破。

1961年8月,六院601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陈一坚从一个专业团队的领导者晋升为601飞机机身的主管。

陈一坚先后做过一般、气动、强度、结构、系统等专业设计。“这为我成为“飞豹”飞机的首席模型设计师、熟悉各种专业情况和负责整体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夏天,陈一坚和他的导师徐顺寿被调到位于Xi延安的603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行研究所的前身)。

正当陈一坚准备全力以赴实现“献身航空、报效祖国”的抱负时,“*”席卷而来。陈一坚被无情地从飞机开发的前线拖到了“牛棚”。他种植土地,放羊,喂猪,修理汽车...

面对逆境,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坚持研究飞机疲劳断裂理论,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飞机疲劳试验大纲,编制了云7飞机疲劳试验的疲劳载荷谱,并在充分参考国外疲劳载荷谱的基础上,结束了我国飞机发展的历史。

“飞豹”精神代代相传

在“*”中受到巨大冲击的陈一坚,在“解放”后没有选择离开。

“‘飞豹’需要我。我想诚实地让这个模型在这个地方成功。“陈一坚坚信,一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有必要将其短期利益与其长期目标脱钩。

在“飞豹”开发之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以学习的原始机器。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人才和设备是相当稀缺的。

“当时,欧洲提供的合作条件非常苛刻:没有提供核心技术,价格为21亿元,谈判以不和谐告终。”外国技术是买不到的,自主创新的巨大压力落在包括陈一坚在内的飞机设计师的肩上。

1982年,陈一坚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任命为“飞豹”(J-7)飞机模型的首席设计师。飞机设计规格的选择是他必须首先面对并做出决定的一个主要问题。

是采用落后但非常安全的苏联标准,还是冒险采用先进的美国标准?陈一坚果断决定规范过渡。“我仍然选择苏联标准没有错,但这架飞机可能无法完成军事委员会设定的许多目标。”

“飞豹”研究团队突破传统做法,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材料、设备和工艺。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防需要,他们甚至提出了一个高标准,以确保飞机在成功开发后不会落后20年。

“想法很简单。这是为了造一架好飞机。”陈一坚告诉记者,人们不分昼夜地工作,在没有人带孩子的时候带他们去办公室睡觉,这很常见。孩子们从架子上滚下来是很常见的。

十年磨一剑。1988年12月14日,面临过早死亡的“飞豹”终于迎来了释放蓝天的时刻。1998年11月,“飞豹”首次公开亮相珠海国际航展。

1999年10月1日,在*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一支由六只“飞豹”组成的空中梯队整齐地飞过*广场。当时,陈一坚最大的感受是:“飞豹来之不易!”

“飞豹”的成功开发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地图模仿到自我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这么多年来,让陈一坚最自豪的是他的团队。他们抱着为国家服务的信念,扎根于西方,默默奉献。更让他高兴的是“服务国家、奋斗、求实、创新”。“飞豹”团队的精神已经在AVIC第一飞行学院的人们的血液中沉淀下来,并代代相传。

中国科学新闻(2013-07-15,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