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在这个小县城里的每个人一开口都是播音腔 连北京人都甘拜下风

科普小知识2021-09-02 06:14:39
...

从北京市区一直到东北,再到密云区,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这里离北京只有一座山。这里是著名的“普通话之乡”,也是收集普通话标准音的地方之一。在滦平,没有难听的口音或晦涩的方言。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地理位置稍远的滦平,把普通话的细节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虽然他没有自己的方言,但他流利的普通话是这个小镇上最好的名片。

学习普通话最初是学习滦平方言

进入滦平县,有一个岛,周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官话之乡”。所有路过的外国车辆都停下来观看。以“普通话”闻名的滦平县可能是中国唯一的县。

在这个小县城里的每个人一开口都是播音腔 连北京人都甘拜下风

滦平的一块石碑上刻有“普通话之乡”的字样。北京新闻记者王伟摄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官方标准词的名称。在古代,标准词被称为“雅词”、“雅音”和“正音”,在明清时期,它们被称为“普通话”。现代汉语最早建立于1909年(宣彤统治的第一年)。清*成立的“国语编辑委员会”将普通话正式命名为“国语”。1953年,新中国开始收集官方标准语音。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决定,普通话是“一种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现代白话为语法标准的现代汉语通用语言”。这一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

《新京报》乡村频道的记者走在滦平的大街小巷,总觉得有点茫然,因为从80岁到几岁的人几乎听不到普通话的口音。邓秀军,滦平县文联主席,滦平县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被流利的普通话所包围。“这就像说绕口令一样。你可以很容易地读出所有的单词。”他说:“1953年,语言专家进行了一次完善的习得考察,制定了汉语通用语言标准。他们在三个地方采集声音:滦平县的金谷屯镇、面包营镇和火斗山镇。当年的火斗山乡,也就是现在的火斗山乡的拉黑沟村,是三个收集普通话标准发音的村庄之一。此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决定滦平是全国唯一的普通话体验区。2013年,滦平县提出建设“普通话之乡”的建议,并获得国家语委批准

滦平方言被认为是“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因为它缺乏童谣、省词和词尾等语言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我学普通话的时候学了滦平方言。”

在这个小县城里的每个人一开口都是播音腔 连北京人都甘拜下风

拉海沟村是收集普通话标准音的三个村庄之一。北京新闻记者王伟摄

普通话似乎无处不在,在过去的一年里,它也被滦平县的人们用作旅游资源。「普通话文化是这里的特色。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些努力来传承我们家乡的文化。”滦平县火斗山镇镇长王海波说,该镇已经开始筹备建立一个海外学生语言中心,在滦平参加普通话培训。并围绕“普通话”等相关文化,将其融入到即将到来的旅游线路中。"利用文化为当地人民创造利润."

从源头上解读滦平普通话史

66年前,78岁的韩宝全参与了普通话标准音的收集,他至今仍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事情。“1953年,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十几个人来到老师办公室,说他们想听老师讲课。下课后,班主任给五六个学生打了电话。我也是其中之一。最后,老师让我给他们读一段“我的祖国”。我读完之后,他们说了两个字,说我读得很好,发音也很正确。后来,我听老师说他们是从北京收集普通话的语言专家。之后,这里又多了几个专家。那时我才知道这里是普通话的发源地,普通话比北京话更准确。”

在网上搜索“普通话”,并列出一个特别项目:2014年9月2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河北省*联合举办的全国普通话推广周重点活动在河北省滦平县举行。

滦平和普通话的起源应始于600多年前的明朝。“明朝建立政权后,开始了有计划的人口迁移,将一些外口居民迁移到内地。明成祖朱迪称帝后,为了保卫元朝的残余*,古北口外的所有居民和军队*撤回长城,坚守长城,在长城外形成了一大片无人居住的军事隔离区,又称“瓯托蒂”(蒙古语:无人区)。长城外滦平的土著居民已经全部转移到保定、蔚县和房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当时滦平地区有200多年的历史断层,彻底摧毁了滦平自己的语言遗产和历史噪音。”邓秀军说道。

说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滦平县古生物化石保护协会会长袁书森说,清军入关后,贵族和八旗部队从北京等地迁走。满族人是滦平人的主体,随后是大量的汉族人。清代滦平方言的形成是一个移民聚集的过程。由于人口来源的多样性和方言的缺乏,更容易受到当时“官话”的影响,形成了发音相对统一的滦平“官话”区。受正宗满蒙官话的影响,滦平人摒弃了北京的一些地方方言,发音自然统一,发音清晰,形成了滦平地区纯正的热河官话

张开嘴说的是普通话,老人和孩子都以此为荣。

滦平被称为“北京东北门户”,是连接北京、天津、辽宁和蒙古的交通要塞。它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点。它是满蒙北方方言和南京官话的结合体。清初,滦平长期直接隶属于皇家内务局。直到甘龙四十三年,卡拉河屯亭堂才改为滦平县。该县的名字是“滦平河没有危险,人民是安全的。”清朝在滦平建立了五条皇家道路、八座皇家宫殿和二十四个皇家村庄。这些组织的管理者与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深受满语和蒙古语普通话的影响。邓秀军说:“滦平方言,即现在的普通话,其特点是语调清晰,语调比北方方言柔和,比北京方言稍硬。特别是没有结尾音,直接、清晰、明确,非常接近现在的普通话。”

在这个小县城里的每个人一开口都是播音腔 连北京人都甘拜下风

71岁的严(音译)听起来像是在说北京话,但却有着孩子的发音。新京报记者陈

71岁的何彦告诉记者:“现在外面的人来到我们村,知道他们是不是从这里来的,尤其是北京话。虽然听起来很相似,但也有尾音和儿童音。既然我们会说普通话,我们就不必专门去学。我们一整天都习惯于它,所以当我听它的时候我能听到它”。

记者走进拉海沟中心小学,听到学生们大声朗读,发音都很正确。正在读六年级的梁说:“我以前就知道我是在普通话的发源地。老师还会告诉我们普及滦平的一些历史。每次我和别人说话,我都会感到自豪。”

隔壁的幼儿园也是如此,六七岁的孩子开心地读着儿歌,用普通话唱着儿歌。幼儿园老师赵茜告诉《新京报》:“我们没有刻意教他们普通话,孩子们也没有口音。因为现在普通话正在各地普及,所以将来无论到哪里,孩子都能被别人听懂,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来源: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