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家谈交叉学科发展:弥补欠账不可急功近利

科普小知识2022-01-12 09:24:33
...

■孙爱民,本报见习记者

“我们在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评估、奖项评估和新学科建立方面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问题,而且经常被边缘化。”《中国交叉科学》主编、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中林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他最近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中林的抱怨并非毫无根据。

自2006年创办以来,《中国跨学科科学杂志》(一本书而非一份期刊)一直无法申请序列号,一年两次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此外,28年前,中国举办了第一次跨科学研讨会。然而,到目前为止,第二届全国交叉科学研讨会还没有举行。

专家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反映,跨学科的发展在建立管理组织和*机制方面面临困难,迫切需要改变学术界和管理部门之间“分科”的观念。

更空洞、更真实、更少口号、更少实施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国内大学在网上展示几十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并不罕见。然而,尽管这些中心在学科间的协同创新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数仍处于初级阶段。

刘中林认为,许多跨学科研究中心往往只是附属于某个部门的虚拟实体,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资金和管理人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的研究员李希贤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尽管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跨学科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收效甚微。

“应该有一个与目前单一学科管理机制平行的跨学科管理机制,即跨学科的系统管理机制。这两种机制有机地互补,形成一个全新的管理体系。”刘中林说。

观念局限于传统观念。

然而,建立一个新的机制并不容易,因为一个新的交叉科学研究机构不容易在一个具有历史传统的研究机构中成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个跨学科研究中心的主任直言不讳地说,在传统的研究机构,人们更习惯于一些传统的,固有的和单一的学科方法,“跨学科研究中心面临一系列问题,如项目启动和人员培训,但最大和最根本的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然后是运行机制和系统造成的。”

李希贤认为,目前的教育*和科研*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学科分类体系,不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跨学科科学的发展。

传统观念和体系的缺陷直接导致跨学科的学术评价无法顺利、科学地进行。由于缺乏专业的交叉学科专家,交叉学科评价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专家,只能分解成一个学科。

为了弥补债务,一个人不能急于获得快速的成功和快速的利润。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跨学科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作为一种跨学科、跨研究所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新组织形式,为系统集成创新提供了平台。

然而,“人们的想法不容易改变,坚持是非常重要的。”上述跨学科中心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科学报》的记者,“跨学科的发展不可能立竿见影,立竿见影,也不能指望在几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美国科学院协会设立了一个为期15年、价值4000万美元的“NAKFI”项目,为跨学科科学的未来发展绘制蓝图。刘中林认为,我国跨学科发展口号实施多、论述少、深度少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国家层面的跨学科发展总体战略和对策研究。

当国家有了发展交叉科学的路线图,学科和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教学体系中具有同等地位时,这意味着中国的交叉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刘中林说。

中国科学新闻(2013-08-05,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