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社科院院长:怎样建设一流的社会学学科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13.7亿人如何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可以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现代化转型实验。中国社会学也应该创建一流的社会学学科,以应对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转型。
现在,当人们听到“社会学”这个词时,他们将不再对它感到困惑和陌生。中国社会学虽然仍是一个成长中的专业,但从引进的初期到学习和实践的现阶段,中国社会学正在逐步探索和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探索中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学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呢?最大的考验是什么?社会学应该如何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为此,《中国科学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
具备创建一流学科的条件
《中国科学报》:在“双一流”的背景下,社会学应该如何推进一流学科的建设?
李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学得到重建。在第一阶段,我们研究了欧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第二阶段,面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国内学者开始思考社会学的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了解世界各国社会学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中国社会学已经满足了这一条件。今天,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13.7亿人将如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可以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现代化转型实验。然而,在之前的研究阶段,有些人习惯于按照欧美的框架来解释中国社会。结果,人们经常发现解释失败了。简单的复制和复制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华文明的特殊性也不容忽视。事实上,自社会学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社会学的本土化,而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当时,欧美社会学在处理和解决欧美现代化转型中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今天,中国社会学也应该创建一个一流的社会学学科,以应对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科学新闻》:具体来说,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面临哪些问题?
李强:探索13.7亿人的社会现代化转型是一项重大创新工程。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但不清楚在这个概念后面应该完成什么任务。社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建设工程,那么我国社会建设的现状如何呢?社会学认为*、市场和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机制。中国的特点是*非常强大,这也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拥有强大而高效的整体资源运作能力。然而,这三个机制需要协调和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这三种关系中,社会权力最弱,社会自主性明显不足。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滞后使得*疲于应对各种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它也严重制约了市场改革的推进。然而,没有现成的社会机制建设模式。中国市场机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先进的市场管理模式。社会机制源于亿万人的生活习惯。它需要植根于国家文化、全民参与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这也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面临的最大挑战。
受主题目录限制
《中国科学新闻》:社会学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障碍?
李强:社会学恢复得晚。*在1979年提出社会学应该尽快补课。在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经济学在应用和部门化的道路上相对成功。它分为金融、货币、会计、贸易、金融、工业经济等科目。虽然社会学在第一阶段培养了更多的基础人才,但它不禁要问,它为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虽然社会学发展了“社会工作”的分支,但与经济学相比,所培训的应用团队相对狭窄。
中国社会学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觉得有两类人才特别短缺,一类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人才,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就业和失业、养老等管理人才。二是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技术和操作人才。目前,中国有社会工作,但职业整合仍然非常狭窄,不能满足各种社会需求。
《中国科学报》:人才培养模式过时的原因是什么?
李强:原因是,一方面,社会学曾一度中断,需要重建后逐步发展。迄今为止,社会学学科和学术出版物很少。经济学领域有数百种专业学术出版物,社会学领域不到十种。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学学科的特点是专业化和精细化不足,学科名称容易泛化。例如,雇主想为社会调查招聘人才,但是因为在学科目录中没有这样的专业,雇主在招聘中没有目标。深化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应该是社会学创新的思路。当然,创新也遇到了一个问题——学科目录是由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无权更改。
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目录进行了调整。经过这种调整,社会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目前,社会学包括七个学科: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这一调整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一个研究生培训目录,不是本科培训目录。
如何与职业联系
《中国科学新闻》:你提到社会学应该与职业相适应。它应该如何操作?
李强:上面说社会学的学科调整还没有到本科阶段。对于本科生和专科生来说,整合他们的职业生涯更为重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扩大与大学生相适应的专业,如社会调查、社区建设、社会规划、社会评估等,这些都是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就以“社区建设”为例:近年来,我国城乡社区变化极大,旧社区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社区比比皆是。社区生活存在许多不协调、不协调和不方便的问题。单靠居委会和街道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他们需要专业人才。社会学向来擅长社区专业知识,因此培养“社区建设者”和“社区规划师”应该是社会急需的。这些人才不是传统的城市规划人才,他们的核心功能不是画画,而是解决人群的需求,从而解决社区中复杂的社会矛盾。目前,这种人才培养缺乏,由此引发的社区问题并不少见。
此外,证书制度尚未开放。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在成为律师时需要获得律师证书。经济学毕业生将来需要会计证书才能成为会计师。社会学不再是基础知识和方法培训方面的问题,但它在与职业融合的道路上仍不平坦。目前,只有一名社会工作者持有相关证书,在这方面仍然需要大力呼吁。
《中国科学报》: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哪些相关改革?
李强: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基本上是以欧美体系为基本框架,目前的教师队伍也局限于此,不足以满足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学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顶层设计,构建新的教师结构需要时间。相对而言,社会调查可以更快地开始,因为有教授社会学课程的教师,他们有特殊的调查方法。然而,教师进行社会评估、社区建设和社区规划相对比较困难,需要学习和调整国内外的各种知识。
此外,如果要设立一个社会评估专业,必须首先颁布立法。中国有《环境影响评价法》,没有关于社会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事实上,众多工程项目引发的拆迁等社会问题非常突出,缺乏法律保护是导致许多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工作失败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中国科学日报》(2016-08-18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