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蟋蟀成为“民族昆虫”,合理吗

科普小知识2022-05-07 10:02:46
...

■韩阳梅,本报见习记者

最近,《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理解》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后记中“蟋蟀是一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民族昆虫”这句话的引申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对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文章的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天佳博士。

《中国科学新闻》:有人质疑蟋蟀承载中国文化的说法,称其为“民族昆虫”是不合理的。你怎么想呢?

陈天佳:“民族”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民族”。昆虫当然不是“民族”。“民族生物”是指与特定民族社会及其文明有特殊关系的生物。这涉及到另一门新学科“民族生物学”,它研究在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下,当地人与当地独特的动植物之间有趣的互动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蟋蟀、巴厘岛斗鸡和西班牙斗牛都值得研究。科学人类学家也从某一地区或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人们在认识自然的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民族昆虫”的概念可以从这些意义上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谈到了中国的蟋蟀,尤其是玩蟋蟀。事实上,只要语境和国家生物学相结合,我的初衷就不会被误读。

关于中国文化,我们会想到传统的儒、释、道等哲学和宗教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比较高的。然而,文化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工具层面。自宋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皇室贵族、文人和普通人都曾热爱斗蟋蟀。大书法家黄庭坚甚至给了蟋蟀五种美德。中国人在板球比赛设备、比赛规则和行业中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到目前为止,山东和*的宁阳、宁津、新华镇都有成熟的板球文化产业。

从全文来看,这句话是结论的延伸,呼吁大家从更健康的角度关注中国板球文化,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与蟋蟀赌博是非法的,过度捕捉蟋蟀也会对物种和环境造成损害。

《中国科学新闻》:这项研究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你怎么想呢?

陈天佳:我感到非常惊讶。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利基研究方向。我最初在历史系从事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教学。多年来,该团队一直坚持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资源,从当代科学的角度整理传统的自然知识。我们研究了元素砷、秋石、人类医学、尿液疗法、食用胚胎等。,并研究了人们制造、加工和使用它们的科学原理和历史基础。除了对史料的研究,我们还进行了模拟实验,并使用了当代的检测方法。研究对象是旧的,但试图有新的视角和手段。

研究侧重于知识,我们基本上没有国家研究基金的特别资助。这种研究读者少,引用率不高,不会增加出版物的影响因素,审稿人也不容易找到。一些非学术读者已经注意到这是一件幸事。

我教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一些读者注意到了我的身份,我认为这是一种鼓励和鼓励。在实体社会中,学者很少有机会与公众互动。不同的知识背景、观点甚至观点对问题有不同的关注。我偶然发现了这个机会,我认为我们应该理性地讨论它。

中国科学新闻:你觉得研究蟋蟀怎么样?

陈天佳:国际动物行为学家圈将蟋蟀视为模型生物,研究它们的行为模式与身体器官和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它们来发展战斗机制和策略的理论模型。我的研究受到了德国动物行为学家霍夫曼和其他人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飞行恢复蟋蟀战斗力》以及加拿大生物学家贾格尔和其他人的《雄性蟋蟀的武器》(发表在《PLOS一号》上)的启发。两人都提到,他们的工作受到中国传统斗蟋蟀经验的启发,并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

事实上,中国还有很多关于蟋蟀的历史文献和民间经验,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肯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你正在讨论的文章是我系列研究中的第四篇。前三篇文章先后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从古代中国到民国对蟋蟀行为的观察和认识)、*人类学杂志《民间曲艺》(中国斗蟋蟀表演中的芡实和芡实)、以及《中国经典与文化》(中国传统蟋蟀谱研究)上。

中国科学新闻:把板球作为一项学术研究,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是什么?你认为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陈天佳:科学史上的传统研究者更加关注中国人对蟋蟀生活习性和形态的理解。然而,我做了一个新的尝试,从动物行为的角度来研究斗蟋蟀。我尽最大努力收集所有现存的古代板球书籍和当前作品,并通过民间访问找到新的板球书籍。我还实地参观了北京的板球场地,重点是了解历史和民间对板球行为的理解,尤其是打斗行为。我用动物行为的概念框架来提炼和分析什么需要科学验证,什么可以为今天的行为研究提供启示。

说到价值和意义,事实上,这在基础研究中经常被讨论。今天,当我们谈论一件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时,它更多地与经济利益相关,但学术价值可能被忽略。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的目的更多的是澄清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概念。当我研究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昆虫时,它所产生的知识和如何使它变得清晰是它自己的价值。

事实上,研究蟋蟀真的很“有用”例如,仿生学,荷兰研究人员根据蟋蟀尾巴感觉气流的原理制造了人造蟋蟀毛,并将其应用于飞机机翼上的大型传感器网络。另一个例子是板球比赛后战斗力的恢复,以及动物行为中的“替代活动”是否有助于理解拖延等人类心理问题,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中国科学新闻(2018-12-07第四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