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恶魔丨如何识别反社会人格?
1月14日,东莞和福州相继遭遇恶性伤人事件。前者1人死亡,8人受伤,后者1人死亡,19人受伤。
新闻图片(照片来源:微博)
这种消息不禁让人百感交集:有同情——每个受害者都有亲戚和朋友,像你和我,他们计划在新年休假几天。愤怒是存在的——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时候,在国内和国外,人们对那些向无辜的人拔刀的人心怀怨恨。还会有困惑——这些攻击者是所谓的反社会人格吗?
事实上,反社会人格的特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假装可怜”
实验(原始资料来源:slideplayer)
第二个实验是让实验猴子认为野生猴子害怕花。方法也是播放电影,先播放一朵花,然后播放一系列受惊的猴子。结果,在实验室里长大的猴子根本不吃这种东西。
大脑区域,绿色:颞叶,蓝色:额叶(图片来源:*)
在基因、经验和环境的影响下,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将有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不负责任、肆意剥削他人和没有罪恶感。
反社会人格的表现是什么?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忽视社会规范。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幸福就是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不管这句话对不对,每个年龄组都有相应的社会规范。遵守社会规范不仅对他人方便,而且对自己有益。然而,反社会人格不可能在所有阶段都遵守相应的社会规范。
例如,在11岁之前,反社会的人可能会有不良行为,例如打架、破坏他人财产、对动物或他人缺乏同情,甚至偷窃和纵火。
在年轻人中,反社会人格可能有责任问题。连续说谎,经常使用假名;工作表现不佳,导致经常被解雇;情绪不稳定,对伴侣的身体和情感虐待。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如何识别反社会人格?
美国进行了两次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总体患病率约为3.5%,男性更高,达到5.5%,女性仅为1.9%。也许是因为集体主义,个人不能没有社区的支持而生活,不当行为更容易被识别和纠正。亚洲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远低于美国。
网络传播的家庭暴力特征(照片来源:微博)
如果有条件进行全面诊断,事情就会简单。每个人都会做错事,但大多数都是短暂的,反社会人格的神经系统与普通人不同。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骨折、酗酒和吸毒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得多。此外,一般来说,正常人越年轻,越聪明,越不愿意与父母发生冲突,而反社会的人则不愿意。调查显示,80%的反社会人格在11岁之前有某种反社会行为。
问题是我们很难有一个全面的诊断。玛莎·斯托特在她的书《当良知沉睡时:识别他周围的反社会人格》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陈述:只有一个策略可用,一个策略就足够了——看看他是否假装可怜。
玛莎·斯托特接触了一名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的囚犯。另一方说,他最想要的不是钱或出狱,而是同情——只有获得同情,他才能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前所述,反社会人格的大脑与我们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下,额叶整合视觉、听觉和记忆信息,发出最恰当的指令。因此,我们会为做错事而感到内疚,也会为别人的痛苦而感到难过。
然而,反社会人格具有异常的大脑功能。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只有输赢,没有情感。这使得,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合理化他们的行为,“我没有做错任何事”;另一方面,同情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普遍的。甚至可以说,同情心是社会存在和延续的关键。对于那些特别关心输赢的人来说,利用他人的同情是一种高收入的欺骗方法。
摘要
这是反社会的人格,一群潜伏的恶魔。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第一篇文章中的囚犯不一定是反社会的人。我们不是精神病医生,也没有做过面对面的诊断。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行为是反社会的。
俗话说,路遥知道马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看到。反社会行为可能是由冲动引起的。如果它持续很长时间而不悔改,或者甚至用同情操纵他人,你需要保持警惕。远离他们,对自己负责。
参考
[1]当良知沉睡时:在[周围识别反社会人格的人。吴大海,翻译,马,翻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凯瑟琳·约翰逊自闭历程。我们为什么不谈谈[。马百亮,跨州。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3]CASPI·A,麦克莱·J,莫菲特·特·E等.遗传型在虐待儿童暴力循环中的作用[[·J].科学(纽约),2002,297(5582):851–854。
[4]罗宾斯L . n .越轨儿童长大[J]。欧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1996,5(1):446。
沈东宇、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在成年罪犯中的应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 53532。
[6]凯斯勒研究中心,麦戈那格尔K . A,赵s等.美国精神疾病需求侧管理-iii-r的终生患病率和12个月患病率:来自全国联合投标调查的结果[j]。普通精神病学档案,1994,51(1):8-19。
[7]康普顿·w·m,康韦克·p,斯丁森·f·s .等.和美国DSM-IV反社会人格综合征与酒精和特定药物使用障碍的共病:来自全国酒精和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5,66(6):677-685。
[8]于洪华。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山东大学,200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