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戚继光也称赞的日本刀 到底赚了中国人多少钱?

科普小知识2021-10-01 13:46:51
...

在广东的明清百科全书《广东新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广东有很多刀,但有日本刀……所以光是刺眼的,锋利的,侵略性的,像泥一样切割玉,吹芒和剪头发,如果它持续很长时间,就没有短缺。”

日本刀是明代中国重要的进口商品之一。现在许多商品都说因为质量好,所以大量进口。事实上,这种说法可能令人怀疑。日本进口到中国的刀的价格比日本高得多。因此,这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大背景是当时的“勘界贸易”。

出口剑是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

事实上,日本刀早在宋朝就出口到中国。学者陈伟清说,日本刀制作精美,为宋外文人所珍爱。他指出,日本刀在宋代的第一次出现是段公元年(988),这段公是日本高僧仓仁的弟子熙贤供奉给宋太宗的。日本剑也赢得了梅、司马光等人的赞誉。梅在一首诗中说:“日本大刀是绿色荧光的,鱼皮上贴着砂星。东胡腰鞘隔海,船帆落更栖湾亭”;司马光在一首诗中还说:“这把宝刀是从日本运出的,穿过了东方的大海。鱼皮上覆盖着芬芳的木鞘,夹杂着黄色和白色??用铜”。欧阳修还特意写了一首《日本宋道》:“一位客人给了我一把日本刀,那鱼一定是用作靶子的青苔。许多蓝色的海洋漂浮和交叉,身体充满了龙和各种藻类。我举起剑环顾四周,但是天很高,天空阴沉。头发用力吹,会生出鹅皮。如果你坐下来发脾气,你可以永远发泄。据说日本人在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被铸造并埋在深井里。随着太阳被冲走,月亮被融化,冰桶变冷了。在这个月中旬抓住月桂树,照顾好兔子,知道应该避免什么。”评价很高。

明代中日贸易是在“划界合作”的框架下进行的。“神风贸易”是以“贡品”为名的官方许可贸易。明朝*制造了100个日本字和两个日本字,其中一半留在北京的礼部,其余100个日本字和一个日本字留在日本,另一个留在中国。当日本船只来到中国时,每艘船都必须进行联合检查,只有在检查它们的珠子和墨水尺寸匹配后,它们才能进行贸易。这是一项区分商船和日本船只的措施。

为什么日本特别热衷于向中国进口刀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一段话:“据说一把日本刀在日本只值800到1000个汉字,而明朝花了5000个汉字。因此,日本以进贡为名,向广东和中国各地进口了大量刀具,以获取巨额利润。”

为了销售更多的刀具,向中国进贡已经第二次超过标准。

中日划界贸易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纯粹市场行为。例如,宣德九年(1434年),*王的贡品是:29匹马,2把金鞘大刀,20个玛瑙,3个金属屏风,100把黑漆鞘柄大刀,1个领铠,1个砚台和100个盒扇。明朝朝廷给了国王200两白金,4块牙线,20块丝绸,20块罗,20块纱线和20块丝绸。给女王一半以上的物品比日本贡品更有价值。明朝用大量金钱回赠贡品的做法显然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寻求与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友好关系。因此,考虑到成本控制,对特使向朝鲜派遣人员有严格的限制。永乐初年,日本奉命用200人和两艘船在10年内缴纳一次会费玄德初献,人不超过三百,船不超过三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并没有严格执行。特别是在早期,日本通过提供日本俘虏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明朝的信任,这使得明朝几乎拒绝接受日本的进贡船只。为了获得日本市场所需的铜钱,日本幕府几乎每年都派使节进贡,甚至一年几次,每次进贡的船只和人数都超过了规定。例如,在景泰四年(1453年),日本贸易代表团带着10艘船来到明朝,总共有1200人,运载的货物是以前的10倍。

学者石小红指出,贡布携带的货物除了少量贡品外,大部分是商人携带的货物,还有许多武器,包括日本刀。由于明廷规定,对外进贡的武器不得在民间买卖,全部由*购买,给明廷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明廷也试图让日本少带一些剑。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明宪宗要求日本只带3000把剑。景泰也在这几年压低了购买价格。但是日本的使节和商人忽视了这一点。

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载,明宣德八年(1433年),日本进口进贡刀3052把。景泰在1453年增加到9900人。成化二十年(1481年),增加到38610年。据研究统计,1432年以后,11把日本进贡刀的总数达到20万把左右,利润非常大。

日本刀源于中国,佛山铁出口日本

日本的清水橙村在1932年写的《宝剑记》中说:“在古代中国,食物、衣服、住所、工艺和各种技能都来自中国。剑不是邦特的人工制品。他们的铸剑都是进口的,没人能和他们争论。”

故宫博物院的学者毛贤民指出,日本刀是古代的直刀,最初是从西汉中期的环首直刀复制而来的。中国制剑水平对日本剑的早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到了唐代,日本已经把“唐式大刀”作为自己的基本蓝本,并加以改进。从淬火技术到造型,日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自12世纪以来,日本出现了大量著名的刀匠,他们已经成为备受尊敬的高级工匠。然而,“从制剑之初,它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和艺术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日本缺少钢铁,所以它从中国进口了很多铁产品。明清时期,佛山崛起成为中国领先的炼铁中心。佛山铁锅依托珠江三角洲,特别是广州的外贸网络,远销海外。自明朝中叶以来,中国的铁锅、丝绸、棉花和瓷器等商品也大量出口到东大西洋,以换取白银,这是因为铁器出口带来的利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颁布法令,自顺治十二年(1655年)开始实施海禁。从那以后,佛山铁锅像洪水一样被卖到海外。由于出口太多,它曾引起官方的关注,并要求限制对外贸易额。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称赞日本刀制作精良,结构合理。

许多人说佛山的大铁锅被运到日本,重新铸造并转化成日本刀,然后出口到中国。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然而,具体的规模和过程仍不清楚。可以说,明朝杰出的将军戚继光曾称赞日本刀的工艺精湛,结构合理,并在此基础上复制和装备了军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产品。重金属盔甲在古代日本是罕见的,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刀的轻型化和薄型化,并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但在装备更好、防御更强的古代中国和欧洲,对抗全副武装的军队的武器相应地更重、更宽、更长。然而,日本刀的生产和向中国出口的历史也反映了古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频繁的交流,以及相互影响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