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破除“舌尖上的谣言” 亟须补上“食育”这一课

科普小知识2021-07-15 20:21:17
...

塑料紫菜、棉线、橡胶面条...偶尔,食品安全的谣言会卷土重来。相关数据显示,“舌尖上的谣言”占网络谣言的45%。

2018年17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在北京拉开帷幕。正如人们所关注的,食品安全谣言的管理也成为与会专家的焦点。

“在过去的十年里,基于充分的证据和数据,中国的食品安全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消费者仍然担心食品安全。我认为问题在于沟通和科学沟通不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

陈君石说,由于自我媒体的强大传播能力,它已经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放大器”。事实上,一些专家指出,食物谣言之所以能在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中老年人”都是被招募的。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岭南早些时候表示,由于中老年人特别关注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媒体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不足,因此很容易相信食品谣言。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食品和药品问题上,中国人更容易效仿。例如,十多年前非典期间,板蓝根被储存起来,几年前盐被抢走用于辐射防护。另一个例子是电视健康节目的激增,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盲目信仰的盲目坚持。

“顺应潮流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人口众多,科学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没有食品和药品的专业知识。这是个人健康的问题。为了避免风险,人们宁愿相信自己的存在与否。”这些人说。

据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说,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每个人都关心食品安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从而滋生谣言和对消费者的不信任。目前,消费者对整个食品行业的不信任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

"为了打击谣言,食品科技专业人员需要采取主动."例如,陈君石说,在今年的咖啡癌症丑闻中,微信的公开号码是不道德和夸大的。仅微信平台就吸引了1000多万点击量,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然而,几位食品科普专家进行了果断攻击,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科学解读,并通过主流媒体散布谣言。谣言很快被平息,这直接导致了禁止散布谣言的公众号码。

尽管如此,陈君石认为有必要打击谣言,但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使谣言不能发挥作用。“以食品添加剂为例,有多少人知道苯甲酸这种最常见的防腐剂实际上在植物中无处不在;有多少人知道食物中常见的许多增稠剂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够将这些有趣的知识很好地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就不会因为提到添加剂而变得苍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工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健认为,只有做好“食品教育”,即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谣言才能得到有效抵制。

"要搞好食品和教育,首先要强调科学意识."张永健进一步解释说,食品中的绝大多数谣言都是反科学和伪科学的。食品生产和消费中有许多科学内容。“喂养”的工作是向公众传播这些信息,为消费奠定科学基础。例如,如何处理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要关注食物本身的营养和搭配结构,还要关注食物的摄入量。这就需要一个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科学家能够更积极地参与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