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地理学报》:不负历史的“领跑者”

科普小知识2021-11-10 00:02:30
...

他小心翼翼地将书柜中的奖状捧出来,自豪地说:“能获得这个荣誉的学术期刊非常少。”在祖国70华诞之际,中国期刊协会向《地理学报》颁发了“致敬创刊七十年”的荣誉证书。

这位与祖国同频同振的86岁“老同志”,不负众望,向祖国提交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连续10多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均位于国内地理学科期刊第1名;连续9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连续3年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连续18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上大学时,对《地理学报》是一种向往和敬仰,觉得她非常神圣,现在能在这儿工作非常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地理学报》编辑部的年轻责任编辑段宗奇告诉《中国科学报》,“科研是前端,期刊出版是后端,作为‘科技守门人’的编辑工作不但不枯燥,还能紧跟学术前沿。”

“聊”出来的金点子

稿源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优质稿件的获取离不开一支能紧跟国家发展需求,敏锐挑选“千里马”,激活创造力的“伯乐”队伍。

“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2009年的一天,《地理学报》专职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何书金在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彦随“闲聊”时,想到自己曾经在山东鲁西北做“黄淮海农业开发项目”调研时发现的问题——村庄占地很大,但利用率很低。

对农村问题研究颇深的刘彦随深有同感。深度交流后,他们将这种问题定义为农村空心化,何书金当即以空心化的村庄整治为主题向刘彦随约稿。不久,刘彦随等便发表了《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并获得了《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85篇最具影响力论文。

为更透彻地研究农村空心化整治问题,《地理学报》前后组织发表了4篇相关文章,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知网显示4篇论文的总下载量为34341次,总被引2008次,其中《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的下载量为11003次,被引864次。

何书金幽默地说:“有时候‘侃大山’也能‘侃’出很多好点子,与作者思想碰撞的过程就可能催生好的想法,调动作者的兴趣对于期刊的发展非常重要。”实际上,“金点子”的背后是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对国家发展问题的透彻理解。

“聊天”式的约稿还改变了陪伴《地理学报》25年之久的“老”编委的发文习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分析首席研究员王劲峰在国际上首创了空间分异统计理论,虽然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为了“避嫌”,他极少向自己担任职务的期刊投稿。

随着王劲峰接连在国际专业权威期刊发表了两篇有关空间分异地理探测器的论文,在一次聚餐上,敏感地认知到地理探测器重要性的何书金按捺不住,再发“聊天”的功力,当即向王劲峰约稿。

2017年1月20日,《地理学报》开设了“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应用”专栏,刊发了王劲峰的《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等4篇论文。截至2020年12月中旬,中国知网显示《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下载量为12736次,被引775次,不仅获得了《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85篇最具影响力论文,还获得了2020中国科协百篇优秀论文、中国地理学会期刊优秀学术论文(2016-2017年)等荣誉。

除了激发作者兴趣,主动约稿外,这支敏锐的队伍还结合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国际科学研究热点等主动策划特色专栏。

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流经地区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理学报》2019年12期开办了围绕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院士观点专栏,陆大道院士等撰文建言献策,不仅获得了高下载量和被引量,还起到了引领作用,催生了《资源科学》2020年1期专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与资源生态保障”20篇相关论文。

《地理学报》1934*以来,秉承“结合祖国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地理科学水平”的办刊宗旨,发表了“胡焕庸线”“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点轴理论”“主体生态功能区划”等众多重要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观点被写入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不放过,也不错过

清操厉冰雪,科技期刊工作者作为“科学守门人”,不仅要严把论文质量关,也要慧眼识珠,不错过每一个可能的创新。

很多作者认为专家审稿通过,就“万事大吉”了,但学术期刊并非如此。针对已经通过专家的文章,如果发现还存在细节上的不足或问题,责任编辑会一直“追着”作者修改,个别论文甚至会再找其他审稿专家提供修改意见,直到改好为止。面对论文审核工作,《地理学报》的责任编辑们“眼里揉不得沙子”。

为了保证审稿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地理学报》采用“双盲审制度”,对通过初审的文章送至高度匹配的两位专家审稿,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随意更换审稿专家,“如果没有原则地更换审稿专家,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所以就算是大专家、院士的稿子,如果审稿专家意见中肯且不予通过,也会被《地理学报》退稿。”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位审稿专家不予通过,但编辑部讨论后认为有一定创新性的稿件,则会启动“加送审稿专家及复审”的程序,给作者修改机会。

“我们会根据作者的修改稿和修改说明,客观地建议专家再次把关文章,如果专家仍然给出详尽的审稿意见,并不予通过,我们会尊重专家意见并做退稿处理,建议作者修改后改投其他期刊。”段宗奇说,“审稿专家自然是越严格越好,但是也要保护作者的创新。”

“让青年作者有所成长,也是编委的责任”,王劲峰讲到, “如果不是作者态度或能力问题,我很少直接拒稿,而是提出修改意见,如果对作者的修改不满意,我会继续解释,直到问题真正得到解决为止。”

何书金坦言,由于过去近20年的“SCI至上”评价导向,《地理学报》也曾面临优质稿源外流的问题,尤其是《地理学报(英文版)》。“但是,《地理学报》既包含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唯SCI评价导向冲击的主要是自然地理方面,而人文地理方面的优质文章基本上都留了下来,文理兼备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2000年,多年从事期刊出版工作的赵歆加入《地理学报》,现任《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副主任,《地理学报(英文版)》专职副主编。多年来,为了将《地理学报(英文版)》推向世界舞台,赵歆一方面向作者积极约稿,策划专栏,另一方面经常与其他优秀期刊同行交流经验,并与SCI检索机构保持密切联系。

2007年,《地理学报(英文版)》被SCI扩刊版收录,2012-2019年,JGS国际影响力在全国5700种学术期刊中稳居前5%,连续9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奖。

了不起的“朋友圈”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深知“团结”的力量,构建了多方面的“朋友圈”,对内形成了一支戮力同心的队伍,对外组建了一批有良好口碑的“粉丝团”,还促使兄弟期刊实现资源共享。

为打破地理资源类期刊相互独立、“小散弱”的状况,何书金开始牵头整合期刊资源,并于2006年创建了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打造学术期刊交流共享平台。

然而当时很多期刊已经在现有的平台上有所投入,对更换新的使用平台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地理学报》主动承担平台建设费用,尽力满足平台建设的各种需求,“大概用了4年时间,才把大家汇聚到同一个平台。” 何书金说。

如今,15家骨干期刊底层数据融合,59个期刊联盟的专业学科集群,实现了1个用户名和1个密码登录资源共享与服务的集群平台,实现了专家库、作者信息库等资源共享,编辑部办公的自动化、网络化,期刊论文生产的自动化和网络发布的数字化、多媒体化。2012年以来,中国地理资源期刊总网浏览量达到700多万次,年均100多万次。

2014年11月,中国地理资源期刊微信公众号平台开通,目前关注人数达23963人,截至2019年10月底,总阅读量达1042510次,总阅读人次743122人。

“我们会调动作者积极性,鼓励作者发表短小精悍的文章,并与其他科研平台互推,扩大影响力。”何书金告诉记者。

为了走近作者,服务作者,《地理学报》自2008年以来就开始主导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地理编辑沙龙等活动。经过十几年的调整和发展,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从最初的十几个编辑间的交流,发展成由几百个作者、专家、编辑团队组成的三方交流互动大会。

随着微信群成为新的交流工具,《地理学报》还适时建立了“地理学报交流服务群”,由《地理学报》编辑,老、中、青三代作者和兄弟期刊的编辑人员构成,成为传播地理科学思想和学术信息的重要交流平台,目前人数已达上限。

如何让“科技守门人”有干劲儿、有成长、有未来,是期刊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缩小编辑队伍的收入差距,何书金主动调整了薪酬体系,不按职称论工资,这意味着压低了自己和跟自己类似拥有正高职称人员的工资,提高了团队的平均工资。“我们职称上升机会和平均工资水平近几年都不亚于一线科研人员,大家更有干劲儿了。”段宗奇说。

繁重的稿件处理工作之余,编辑部的同事们还会努力挤出时间开展科研工作,“继续做科研,对保持科研思维、有敏锐的视角,做好审稿工作非常重要。”段宗奇认为,“此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时‘充电’也让我们时刻保持前瞻性。”

在赵歆看来,学术期刊的强大和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强盛。提起2008年8月在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竞争北京2016年国际地理大会主办权的场景,赵歆清晰地记得当时很多国外学者朝他们竖起大拇指说道:“Beijing Olympics! ”最终中国地理代表团以30:10的压倒性优势拿下举办权。

“未来,《地理学报》要成为国内外知名期刊,不仅要当中国第一,还要争当世界第一。”对此,何书金充满信心。

在战火中“救国”,在和平中“兴国”,从辉煌的历史走来,向梦想的未来前进。86年来,《地理学报》见证和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转型与革新,并将继续助力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简介:

《地理学报》创刊于1934年,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自2001年以来,《地理学报》影响因子稳居全国科技期刊前10位、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1;地理学科排名第1位;引用频次在全国排名前50名,学科排名保持第1位。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