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全线通水 曾因资金短缺推迟

科普小知识2021-10-08 00:31:54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全线通水 曾因资金短缺推迟

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和十多年的激烈战斗,这条河流向了北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进入所有供水管线竣工倒计时。今年的汛期过后,北京人可以喝长江水了。

这是一个创造了许多记录的“超级工程”:世界上最长的引水工程,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移民...沿线100多个县市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本周开始,《新京报》记者将从南水北调的源头进入中线沿线的10个城市,聚焦因水而变的城市和因水而变的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终于打开了。

7月3日10时58分,河南省淅川县桃岔渠首枢纽闸门缓缓开启,丹江口水库水首次注入中线总干渠。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表示,这次充水试验是为南水北调中线全线在今年汛期后开通做准备。

7月7日,根据南水北调倒计时官方网站,116天后,丹江将流向南方,并最终流向北京数千家家庭。

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开始,整个供水线就在眼前。丹江花了62年才进入北京。

在这三个争论的问题上没有争议。

专家表示,在早期,决策者之所以“优柔寡断”,仅仅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辩论看到决策。

6月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宣布,该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最后,从南水北调工程冲刺的想法被提出了60多年。

1952年,当*游览黄河时,他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想法:“南方多水,北方少水。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借一些水。”

五十年后,国务院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在那些目睹这一事件的人的记忆中,这个项目的决策过程充满了曲折,争论仍在继续。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专家刘长明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南水北调工程,后来成为专家委员会成员。

刘长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他曾参与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甚至联合国关于“南水北调”的研究项目,但只看到了示范,没有看到决策。他觉得决策者“优柔寡断”。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回忆说,1997年国务院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审查委员会时,在京西宾馆开了一次会。当时,副总理邹家华是主任。他主持了会议。在会上,对几个观点有争议,最后被放弃了。

北师大水科学研究所所长徐欣怡曾任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参与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起草工作。

徐欣怡告诉《新京报》,当时有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朝鲜是否缺水?如果没有,多少钱?第二,有多少水源可以转移出去?第三,生态和环境问题。

"人们对具体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在他看来,南水北调工程就像是国家建立的“家庭财富”,可以极大地改善受水区的供水安全。当北方受水区出现另一次严重缺水时,国家有能力和手段缓解缺水,但不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最难开始工作的是移民。

缺乏资金延误了这个项目;“尾巴”将在中线的第一阶段修复。

1998年,长江遭受了严重的洪水袭击,随后在2000年和2001年北方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这加快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规划。

徐欣怡还记得2002年他向*汇报计划时的场景:在国务院会议室,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做了报告,并负责同时播放多媒体资料。

"会议室实际上很酷,但是我很紧张,浑身是汗。"徐欣怡说。

按照当时的规划,中线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开始,至北京团城湖止。它长1276公里,预计耗资920亿元。

2002年12月,中线工程正式开工。

"最困难的不是建筑,而是移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成员刘长明如是说。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水利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两年内完成34.5万水库移民,平均每天移民500人,最多一年移民18万人。

"中心线建成后不久,人们发现费用比原计划高得多。"一位参与南水北调示范工程的专家告诉《新京报》。

根据计划,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耗资1240亿元。

张写道:“随着工作的深入,2005年东线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资金总额比总体规划增加了一倍,达到2546亿元。”

首都将在开工前翻倍,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张曾解释,当时根据国家水利移民条例,征地补偿标准是前三年平均每亩收入的7至8倍。后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农民负担不起如此低的补偿标准,最后他们按照16倍的标准将补偿增加了一倍。

例如,在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人工成本是每人每天36元,然后上升到150元。

资金“断乳”延缓南水北调工程。2008年底,国务院决定将中线一期工程推迟到2014年汛期之后。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帮助”了南水北调。新华社当时报道,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自2009年以来,项目建设真正进入快车道,当年投资213亿元,是项目启动以来最大的投资。

“正常的修复通道,都是来自源头。中线的第一阶段是颠倒固定的。先修好尾巴。”徐欣怡说,当时中国的考虑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如果发生严重干旱,我们该怎么办?

水质保护水源是一项挑战

北京已经针对上游可能出现的突发污染事件建立了三道防线。

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石家庄至北京)的前期建设。河北省的岗南和黄壁庄等四座水库可以向北京提供应急用水。

六年前,当来自河北省的水(行程超过300公里)被注入北京的管道时,一些居民区的自来水变成了黄色。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说,河北水首次进入北京时,“混水摸鱼”的比例是1: 1。由于河北水的硫酸根离子指数过高,造成了对管道的“冲击”和“黄水”现象。

2011年,丹江口水库附近一栋4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被改造成一个小型水厂,以模拟北京的制水过程。所有管道都来自北京。

根据模拟水厂提供的数据,在进入北京的初期,长江供水将以1: 4的配水比例与北京当地水源进行,以使管网适应“新水源”。

几位水利专家表示,与东线的污染控制相比,中线工程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护水源免受污染,并确保一条清洁的水渠道被引入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

为了证明水的优良品质,丹江口市人大代表辛希玉从丹江口水库带来一瓶清水到人民大会堂,交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

最近有报道称,丹江口水库总氮超标,部分来水难以达标,污染治理工程进展缓慢,给中线水质埋下隐患。

对此,北京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何凤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部分海湾氮磷指标较高,但经过1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后,自然会退化。”

何丰慈说,北京已经在统一监测水质的基础上建立了三道防线,以应对上游可能出现的突发污染事件。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在北拒马河的源头。当河北水质受到污染时,南水北调总干渠将关闭北京入口。

进入北京后,水价不会上涨。

尽管北京的水运成本最高,但*一再声明水价不会“飙升”

随着这条河一天天接近北京,中国西南部四环路附近的居民将第一个饮用“南方的水”。关于“水价”的猜测也开始在公众中流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像一条项链一样连接沿线城市。最终,北京无疑将成为水运成本最高的城市。

至于“水价”,*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过。

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生不止一次表示,水价不会“飙升”,闸门的成本价预计不会超过每吨3元。北京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前为4元,其中自来水费为1.7元,另一部分为企业运营费和管理费。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各入口水价(住宅水价包括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入口水价相当于自来水的一部分)及相关政策,尚未最终确定。

徐欣怡认为,“南水北调”价格尚未确定的原因在于三个棘手的因素:第一,整个项目尚未最终完成,因此应该用多少投资来计算得出价格的成本是一个问号;二、施工过程中的移民费用、工人工资和费用等。,没有形成实物资产,以后没有办法折旧;第三,有许多可变因素,需要根据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负担得起的水价建立定价机制。

无论水价如何计算,越来越多的北京居民将“尝到新鲜的味道”:到2020年,北京除了延庆外,都将有长江水。

[大事记]

1952

*视察黄河,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南水多,北水少。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借一些水。”

1978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引向黄河以北。

1996

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有86名成员和40多名专家参加特别审查。

2002

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线工程已经开始。

2003年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内部结构和人员编制。中线工程已经开始。

2005年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和穿黄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2008年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竣工。河北省岗南和黄壁庄水库的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到达北京。

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11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与河南省连接线建设全面启动,标志着整个中线工程所有重大项目的启动。

2012年

移民的迁移已经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中心正式成立。

2013年

中线干线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整个工程已经完成。

《新京报》首席记者关庆丰在北京湖北丹江口报道(原标题:江水北去实现贾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