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可公度性

科普小知识2022-05-27 01:07:04
...

自清末东西方文化和传统大规模接触以来,中国思想家的工作一直是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普遍性,一些外国朋友,如罗素,也加入了进来。虽然他不是汉语学习和汉语问题的专家,但作为旁观者,他在《中国问题》中对中国文化普世价值的理解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儒家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事物是不同的,事物是感性的”。然而,儒家思想从未否认文化的普遍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儒家认识到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多样性和共识之间的关系。《易经·系辞传》说“天下同归,殊途同归,天下一致而忧”,宋代明道的学者说“一个原因导致一个不同”。这种思维肯定了“我们”的存在,“共同世界”和“他者”的存在,以及他人的“不同世界”。按照《中庸》的说法,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万物生长在一起而不互相伤害,道并行而不互相矛盾。”

儒家传统和资源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深入观察和看法。在儒家思想和理论中,它具有一些内在的普遍性。其中之一就是它的仁慈。如果说尊重他人的意愿是一种普世价值,那么儒家的“仁”精神就具有这样的内涵。“不要对别人做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和“你想建立一个人,你想接触他们,你有才能”,只是反映这一方面。本质上,仁慈是普遍的同情。它倡导包容和关爱所有人。儒家始终把“反对自己,寻求他人”和“不挑剔他人”作为修养的中心,他们也尊重他人。儒家的“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思想是一种有机的、整体的世界观,它教导人类学会与万物相处,学会像自然一样善待他人。儒家“仁”中的孝道层次主要是指一个人实践仁的出发点和出发点,并不局限于孝道。

另一个例子是,儒家总是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人的道德意识和人格境界上,从不以出身和身份来衡量人的优越性。儒家人性论主要是人性平等论,它赋予所有人共同的人性。一个人和一个圣人的区别只在于学习或不学习。儒家思想在印度没有种姓意识,在古希腊也没有奴隶概念。尽管儒家的“礼”侧重于区分人类事务中的“差异”,而且其许多礼规定了“差别待遇”,但不能说它主张人类的等级和不平等。在现代社会的许多礼仪活动中,人们也受到不同的对待,不是吗?

总之,儒家的理论和思想一般倾向于普遍的和可通约的思维,而不是特殊性和差异性思维。《吕氏春秋游释》中的一段话可以代表这种儒家思想:“宇宙万物都是一个人。这叫大同。所有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所有的谷物,冷的和热的,都是不同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天堂已经选择了一切,圣人已经看着他们看他们的同类。”

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不仅自成一体,而且开放、包容和共享。在不同文明传统和文化共存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真诚的沟通和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