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徐颖:在科研和科普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
36岁的徐莹留着齐肩长发,穿着黑色皮夹克,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带着淡淡的微笑,最近出现在《先锋青年》杂志的封面上。
摇滚明星?不,她是科学家。
徐莹目前正带领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北斗卫星系统的地面导航增强技术。
北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一个*砝码。目前正处于建设和应用推广阶段。它由5颗地球静止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卫星组成。它是世界上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其他的包括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国的GLONASS系统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
因公开演讲而出名
徐莹出生在四川。他4岁开始上小学,16岁去北京学习。她从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尤其是在物理、数学和其他学科。
“我喜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给了我一种真正的成就感。”徐莹说道。
2006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开始参与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的研究。三年后,她从博士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2015年,32岁的徐莹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有人称许为天才,但她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像大多数女性一样,“喜欢通过吃零食和购物来减压”。
当被问及女性是否适合科研时,徐莹打趣道:“以性别来判断女性是否适合科研,就像以星座来判断一样。这根本不科学!”
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自我讨论”论坛上的公开演讲让徐莹一举成名。
当时,北斗二号系统已经完成,14个导航卫星网络已经建立。它开始为亚太地区提供定位、计时、测速和通信服务。
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北斗系统及其研发过程,徐莹在演讲中做了许多有趣的类比。
北斗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可以为数百万用户提供短消息服务。“每个人都看过《鲁滨逊漂流记》。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会怎么样?这时,如果他选择全球定位系统,他只能知道自己在哪里,不能通知其他人来救援,所以他只能住在荒岛上。如果我们使用北斗系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不仅能知道我们在哪里,还能把我们的位置发送给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几千英里以外的人。”徐莹说道。
“相信我,如果你选择北斗定位系统,你很快就能和你在救援船上的小伙伴说再见了。”她一开口,观众就笑了。
在演讲中,她回忆了北斗卫星首次发射的紧张时刻。在卫星发射前4分钟,现场工作人员挽救了局面,解决了突然的设备故障。她讲述了第九颗北斗卫星是如何在一个雷雨之夜发射升空,成功避免了与闪电的碰撞。她还向观众列举了导航系统在追踪野生动物、控制森林火灾和海上搜救方面的应用技术。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作家王大鹏表示,徐莹可以用大众理解的语言传达深刻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对科学技术有更理性的理解。
"她是一位罕见的年轻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王大鹏说。
敢于站出来反驳谣言
许多人喜欢徐莹,因为她敢于反驳谣言。
2011年,互联网上有传言称,清华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破解了北斗密码并将其发送至美国,这表明北斗不如其外国竞争对手准确可靠。
不过,徐莹表示,北斗系统根本不会失去全球定位系统。北斗系统为民用和军用用户提供信号,但是学生只破解了民用密码,实际上并没有加密。破解民用代码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也不会给系统带来任何风险。
“我们一直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使用北斗,它不仅是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徐莹说,中国已经发布了北斗的编码格式,并提供免费的民用服务,如全球定位系统。北斗的军用密码经过加密等特殊设计,非常稳定可靠。
她用她一贯的调侃口吻说:“如果有人想破解军事密码系统,我们可以建议一些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制造一个时间旅行机器来窃听北斗的军事代码设计。这种技术难度比破解北斗军事代码要容易得多。”
她机智、坦率、易懂的解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吸引了数百万点击和转发,她也被网民誉为“北斗女神”。就连《人民日报》也评论说,“科普更需要徐莹”。
文章认为,徐莹10多分钟的演讲,是科学家带领老百姓发射北斗系统的一次“美妙体验”。“它激发了公众的科研兴趣和热情,也让更多的人对北斗乃至中国的独立科研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是一门流行科学,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今年,徐莹再次被中国科协任命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中国第一位太空宇航员杨利伟也获得了这一荣誉。
徐莹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她说她不会放弃科普工作。她认为科学家有责任与公众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他们也应该抵制科学欺诈和谣言。
好的科学普及首先是正确的,没有错误,其次是有趣的,这能使观众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徐莹说道。
——原名:“北斗女神”徐莹:科普全能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