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促进微信等新媒体科学传播

科普小知识2021-11-10 02:25:11
...

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发展,各种移动客户端开始出现在应用市场中,其中有许多以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移动应用。这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科学知识,满足了一些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成“低着头”和“手指”的人。手机等移动媒体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为利用手机等移动媒体进行科学交流提供了相应的机会和方式。

以微信为代表的超级客户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微信中的信息主要是在朋友之间共享和传播,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个人或相关组织运营的微信公众账户主要由个人或组织按照默认原则发布,缺乏相应的审计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信的内容也存在着是否科学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微信传播的现状和研究的滞后,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微信科学传播概述

微信传播科学知识,具有口碑传播、快速渠道和高度信任的优势。它的缺点还在于口碑,缺乏专业性和容易偏离。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口号反映出微信已经融入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据相关信息显示,微信拥有6亿多用户。微信的朋友圈满足了人们分享信息的需求。它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真实生活的一张地图。这种基于朋友关系共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其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播范围往往局限于朋友圈内部。与此同时,除了个人一时冲动发送的信息之外,许多信息都是从其他网络上复制的。由于大多数用户基于有趣或好玩的心态转发某些信息,这种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正是基于此,朋友圈也为一些非科学信息或伪科学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相应的渠道,朋友圈成为有意或无意“杀人”的一种方式。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Nielsen)2010年8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喜欢在互联网上发布与产品相关的负面评论。约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喜欢分享负面评论,相比之下,全球网民的比例为41%。例如,在微信好友中广泛流传的信息,牙膏末端不同的条形码代表不同的牙膏成分,这曾让普通大众在购买牙膏时有所偏好,一些制造商因此蒙受了损失。正因为如此,一些媒体认为微信科普不可忽视,呼吁从源头上确保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信息复杂、信息量大,甚至超载,给用户带来了一些麻烦,也让用户难以辨别和相信。

另一方面,许多机构和个人也开始使用微信公众账户(订阅号码)传播科学知识。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2014年3月1日,有98个公共账户的名称中有“科普”一词。这些公共账户大多由地方科学协会和相关科普机构开设和运营,主要发布相关科普信息和该地区及机构的知识,并转载其他来源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内容是王。如何保证这些微信公众账号有足够的内容,同时又是科学的,是微信公众账号科学传播的首要问题,因为有些公众账号发布新闻的频率不规律,有些甚至没有发布任何新闻。一些微信公众账户已经成为该组织进行二次传播的手段和方法。它的内容无非是对已出版内容的整合和再传播。例如,《北京科技新闻》经营的“棕榈科普”的内容主要来自《科技生活周刊》。例如,中国科学院微信公众账户“中国科学院之声”的内容也整合了不同媒体和渠道,包括科学网和其他渠道。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微信公众账户发布的新闻也大多基于该区域或区域内的信息,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相对较小。此外,由于大多数与科普相关的微信公众账户都是订阅号,用户相对较少且难以统计,这也给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最后,在98个以“科普”为名的微信公众账户中,只有5个通过了认证,从而挑战了这些账户所发布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二。微信科学传播的研究现状

利用微信开展科学传播的实践和研究有待加强,但仍存在不足和不足。

虽然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科学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方式,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如何利用微信进行科学传播、如何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如何保证内容的充分性等问题关注不够,相关研究也很少。

虽然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不同场合呼吁利用微信加强对科学传播的研究,但以“微信”和“科学传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找不到相关的研究文献。有些文件确实关注和讨论了微信的传播以及微信和微传播的问题,但没有一份文件涉及微信的科学传播。

关于利用微信进行科学传播的一些实践和研究分散在其他文件中,如报纸评论。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比,微信出现的时间较短。同时,微信是一个个性化的沟通渠道,其传播内容,尤其是微信公众账户的传播内容,很难一一获取。此外,各种微信公众账户的用户数量也难以统计。因此,很难获得微信公众账户科学传播的总体情况。评价是科学交流的重要环节,但微信公众账户发布的信息也很难评价,因为没有用户是否阅读相关信息、阅读后是否转发或推荐他人阅读的相关数据。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微信科技传播的现状及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微信科技传播。

首先,正确理解微信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加强相关研究,梳理微信科学传播的现状、规律和发展方向,将微信作为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开通微信公众账户,定期发布科学信息,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目前,虽然一些科研机构、地方科技协会和学会开设了微信公众账户,但都处于自发行为阶段。因此,应鼓励相关机构开通微信公众账户,提供科学、权威、及时的信息。

最后,我们将建立微信来辟谣,传播网络的正面能量。针对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大量伪科学和非科学信息,我们应该积极搭建辟谣平台,分析这些信息,传播正确的科学信息,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传播网络的正能量,积极发挥科学传播的作用。

(作者:王大鹏、赵立新、李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