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985”直接转?双一流建设没这么简单

科普小知识2021-09-10 01:59:49
...

最近,世界上大多数教育新闻都与“双头等舱”有关。湖南力争2020年三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河南高校不能缺席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时间,各省高校掀起了争创“双班制”的高潮。套用网民在评论中常用的一句话,“不想创造双班制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所有这些都来自2017年的春节。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发布。按照每五年的建设周期,新一轮建设将于2016年启动,高校将建成实行总量控制、公开竞争、动态调整的机制。“双一流”建设已成为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战略。

如何选择“双人头等舱”

事实上,《实施办法》是对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细化。对于那些关心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一只等待了多年的靴子已经落地了。”

《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大学和若干学科将跻身世界一流,若干学科将跻身世界一流。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将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该方法明确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调整和组织实施。

关于哪些大学将被选为“双一流”的猜测很多。此次颁布的《实施办法》规定了遴选程序,坚持公平公开竞争,采用评审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和学科建设。

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弘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将根据《总体规划》和《办法》的要求,综合考虑高校的条件、学科水平、质量、主要贡献和国际影响,以及高校主管部门的意见,由专家委员会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学的评审标准。根据认证标准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将选择将要建立的学院和大学名单,并提出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将审查并确定建议清单。

老学院和大学仍然是支持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

业内人士评论称,多年来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中国高校集中办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号角声”,而“两个一”的全面推进则是中国高校积累实力、推进国际前沿的“呐喊”。

弘文表示,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未来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双一流”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密切相关。“老牌名牌大学和传统优势学科仍然是各地区的重点支持对象。从各省市公布的建设名单来看,“双一流”大学和重点优势学科名单与传统的“211”和“985”大学高度一致,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是“211”和“985”工程的延伸。他强调。

安徽省明确提出“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山东积极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山东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目前,各省公布的许多“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确实是原“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发挥自己的特色是王道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施方案中,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成为一个亮点。在业内许多人眼里,因地制宜是“双一流”相对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最大进步,使高校在发展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根据目前各省的规划,海南省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学、岛屿生态学、教师教育等学科。甘肃将立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建设,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优势。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把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充分结合起来,调整学科布局,建立了电力设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几个配套学科群,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弘文表示,《实施办法》鼓励各地区突出区域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高校的发展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特点。高校的建设将尽量避免原有的追求更多的完美、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等弊端。相反,要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着力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优势互补、交错发展的高校良性生态环境。

人才成为“竞争”的关键

《实施办法》充分肯定了人才的重要性。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规划中,“人才引进和培养”是重中之重。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告诉《每日科学》记者,作为一线研究员,他对《实施办法》最深的感受是“人才成为热门话题”。他表示,"双一流"建设计划尚未吹响号角,各地区、各高校的人才争夺战"迫在眉睫"。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保护本地人才。

为了争取“双一流”,许多高校不惜一切代价到处“挖”人。一位大学管理人员告诉《每日科学》记者,他现在有点紧张,因为他被认为是长江学者。“因为《实施办法》提出了‘创造一流’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挖墙脚的人来了。”

弘文认为,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中心工作,优秀的人才和团队将有更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当然,配套的人才流动政策也是必要的,主要是为了规范无序的人才流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