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欲私利高于一切:慈禧就“改革”训斥光绪
在慈禧太后是否支持改革的问题上,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老太太在戊戌变法中的实际角色。据说她不仅是改革的天敌,也是改革的支持者。当然,这些论点是众所周知的:晚清的实际行政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尽管光绪接管了*,但他并没有真正拥有全国最高的权力。没有慈禧的同意,1898年的改革运动永远不会开始。正如康有为所说:“虽然皇帝是皇帝,一切权力在西方慈禧太后,虽然皇帝知道西方法律,渴望改革,但他无能为力。因此,他已经*20多年,一天也没有权力。”
第二,慈禧太后在清末也推行了新政策。慈禧太后扼杀改革运动后,她也感受到了保守主义带来的一些压力。特别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京后,光绪皇帝被俘并逃往Xi后,慈禧太后开始了一些政治改革。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1月29日)12月10日,朝廷在Xi颁布了一道圣旨,上面写道:“利用外国可以弥补中国的不足。惩罚以前失去的东西是作为未来的指南,“当事情变得糟糕时,事情就会改变,安全的力量就取决于此。“圣旨还要求官员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决定废除科举制度。11月,清*指示全国人民指出:“学校的建立和成为有用的人需要一段时间。科举制度将会变成一种审判制度。慈禧太后也没有停止支持“西化”运动。当她召见盛宣怀时,她反复声明外国人“太欺负我了”,中国应该努力变得更强大。
主要有三、四个方面,如分析清朝的国情和世界环境。总之,慈禧并不是绝对反对改革。
事实上,当慈禧太后统治中国时,列强包围了她,国家的命运每况愈下。清朝不再有其祖先的荣耀。恐怕由一个当局来承担这个责任是不合逻辑的。然而,这个权威采取一些措施来扭转局势是对的也是错的。当油瓶掉下来时,任何头脑正常的统治者都不会懒得帮忙。
此外,慈禧的政治改革不是出于政治家对世界大势的敏感,也不是出于一种意识,而是出于个*利的自我保护。她的创新往往是肤浅的,“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常规经典”永远也不容易建立,充其量,一个开放的奴隶制帝国。1900年底,李鸿章在北京与外交部长签订了一份合同。当这位老太太看到中国人和西方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条约中的惩罚对象时,她喜出望外。她说,“党应该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受到责备的人,她经常感到不安。又见谈不上,喜出望外,给奕劻写了一封信,鸿章如是答应”。圣旨改革后,安抚讨好外国人不能说没有关系。她的所谓改革实际上是出于绝望。尽管称之为虚假改革并不好,但这肯定只是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