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青报:教育投入要往“低处”倾斜

科普小知识2022-02-14 02:07:03
...

最近,教育部和财政部刚刚宣布了研究生助学金和学术奖学金的标准。这个标准震惊了许多人:一方面,据说研究生应该收取全额费用;另一方面,它也发布了相应的奖励和援助政策。还是有些人付钱,有些人免费?

然而,从支付资金的财政部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不同的。虽然许多人在研究生院花的钱和以前一样多,但本质已经完全改变了。

无论是收费政策还是补贴政策,它都只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经济杠杆。

其背后是各种新机制的建立。在上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助理俞伟平解释说:完善财政拨款制度不是简单地增加*投资,而是要着力完善*投资机制;完善资助政策体系不是简单地增加资助,而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收费制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收费,而是要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2012年,这一筹资机制的改革已经开始。今年,**对列入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的除外)实行全面配额。

许多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无论**对研究生教育的拨款是增加还是减少,上述改革都在发出一个信号,即*已决定以制度的形式把钱花在正确的地方。

在计划经济时代,金融被戏称为“吃和建”。*决定如何投资仍然有些“不清楚”。教育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清楚地记得,“*”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举办了一次讲座,请国务院经济司各部、各委的领导介绍各自的情况。听了两个星期后,王善迈得出结论,所有部长的讲话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第一,部门非常重要;其次,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设备已经过时。第四,*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所有部门都在争夺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你很重要,我比你更重要。”王善迈说。

他还问了几位前财政部副部长:我们的资金分配原则是如何制定的?但是没人能说清楚。

中国公共财政决策史上著名且有争议的4%是科学配置资金的案例。1983年,*政治局发布命令,研究*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适当比例。由李一宁、王善迈等十多位资深教育经济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教育支出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根据*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的标准和当时的实际汇率,到2000年中国*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为3.87%。

经过反复研究,*政治局决定提出,到2000年底,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这一决定最终写入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然而,当时的经济形势与良好的前景之间存在差距。

在财政部工作了20多年的财政部教育、科学和文化司司长赵露直接表示:过去的财政资源并不好。他说,1993年国家财政收入超过30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经济建设,教育投资很少。直到1998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更多的投资投向民生,教育投资的困境才得以缓解。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条件的改善首先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以“211”和“985”工程为例,一批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水平也有所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创新,高等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更多的投入。”王善迈解释道。

然而,“任何国家都首先关注初等教育,然后是中等和高等教育。如果初等和中等教育不发展,高等教育就不能发展。”他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解释。

当时,财政教育支出颇具“中国特色”:在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三级教育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财政教育支出“高重心”结构。长期以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公室的产生。换句话说,农村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许多年后,王善迈仍然记得20世纪80年代在一个贫困地区的一堂令人心酸的观察课。课后,他抓到了一个“小偷”——一个参加观察的老师因为公共资金不足而“偷”了课上的粉笔。

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鲜明对比使得NPC代表和来自大学的CPPCC成员坐不住了。本世纪初,在连续几年举行的两会上,一些高校代表和委员呼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这种状况自2000年以来逐渐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成为近年来教育投资的“亮点”。

在2012年NPC和CPPCC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庄严宣布,2012年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终于实现。

赵露计算出2012年义务教育占教育总支出的52%。

"过去高等教育扭曲的分配结构趋于合理."王善迈表示,重心终于向下转移,“低层次”的中小学教育成为主导。

更重要的是,*终于学会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教育为例,“义务教育投资基本上是财政投资,这是*的全部责任和全部财政保障,而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赵露说。

然而,出现了新的困难。在赵露看来,在某种程度上,管理好基金比达到4%更难。

良好管理的概念是什么?在这方面,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为人民办一个满意的教育。然而,教育要满足人民并不容易。

以人们强烈响应的选择学校的问题为例。十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发起了一项关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结构和家庭背景的调查。他找到了一些他认识的校长,希望能在三年内提供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结构和家庭背景的信息,并说他可以隐藏学校的名字。结果,没有一个校长同意调查他们的学校。

没有办法,教育者只能利用自己的学生资源,并“强迫”他的博士生(也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参与调查。最终结果是不到30%的学生就近入学。

究其原因,这位专家说,以县为单位,同级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严重失衡。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小学生可以就近进入初中,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父母们尽了全力。择校问题应运而生,金钱和权力的择校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共识是教育必须平衡。"把各种资源分配到“较低”的位置."这位专家说,他所谓的低地是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

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今后要努力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并加以利用。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合理确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公开专项资金配置,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有限资金。

为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北京大学教授、教育经济学家闵维方建议,应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反映教育成本行为的分配公式,并在分配过程中加入效率激励机制。

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例,财政部部长助理俞伟平明确指出,要在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的基础上,同时建立研究生教育绩效资助机制,将资助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挂钩,加强效果跟踪。

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并不容易。然而,中国的教育已经在谈论投入产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