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年度特别观察:高考改革,“定义”教育的未来

科普小知识2022-06-20 02:45:17
...

年度特别观察:高考改革,“定义”教育的未来

图纸:张方曼

即将到来的羊年是一个惊喜。有人这样描述它: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成就,电影取得了许多巨大的票房,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大”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生动的细节?“大”背后有多少令人难忘的信号?在“大”的背后,还有多少潜力和希望有待发掘?

又是年底了。文化版推出了它的年度特别观察。通过高考改革报告单、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和令人惊叹的文物展览,它将重现2015年令人难忘的新闻场景,为未来的发展画出一条可能的道路,展望新的一年的新气象。

-编辑

经济决定今天,教育决定未来。

回顾已经成为历史的2015年,高考改革的脚步连接了一年的里程碑,也指引了中国教育未来的方向。

在浙江,有这样一张成绩单:它非常个人化,不仅记录考试成绩,还为每个考生的答案提供诊断。它是三维的,通过它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水平。它也非常具有前瞻性。通过比较这张成绩单,你可以决定是否参加第二次考试。如此新鲜的成绩单是高考改革的缩影。

蝴蝶扇动翅膀,触动心弦。

更加立体的检查

个性化绩效诊断报告,志愿服务纳入课时,终身不再考试...帮助学生变得“更好”

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两大省市之一,浙江省新一轮高考的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拔考试结果日前公布。除了考试结果,全省249,000名考生还可以登录浙江教育考试网,下载各科目的诊断报告表。这张小成绩单显示了新高考的“新气质”。

“我以前得过感冒分数。现在,一张A4纸写满了对考生考试成绩的详细分析。”浙江湖州中学高二(10)学生周燕感觉很新鲜。她的科目是物理、化学和历史。诊断报告分为两部分:评分信息和诊断信息。内容从原来的“试卷分数”扩展到现在的“试题分数、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考核目标实现情况”等。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报告引导学生、教师和教育部门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以及他们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促进更科学的教育。

上海的新气象也很浓厚。

2月1日,2016年上海学业水平测试和春季高考结果公布。这一天,许多高三学生的朋友圈被各种各样的“好运贴”扫了一空。2015年,上海首次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报名人数激增。

由统一考试和独立学校考试组成的春考,实际上是上海率先探索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试验场,弱化了“一生一考”的弊端。对于一些总成绩不突出、有部分课程但有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的学生来说,面试展示了他们在动手制作、语言交流、甚至味觉和听觉方面的才能,从而增加了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的机会。

综合质量评价的权重增加了。2015年暑假,同济二中的学生小李非常忙碌。何和他的同学们承担了普陀区长寿街组织的社区儿童接待、节目策划、道具物资采购、场地安排、前后忙碌的任务。在上海,像小李这样的中学生已经参加了32万多次志愿服务。上海完善了其全面的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将高中生志愿服务纳入课时,要求不少于60课时。截至2015年底,上海所有256所高中都已在电子平台上注册,用于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信息。91%的高二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公益工作)。

高考改革的“新气质”超越了这一点。没有文科和理科,没有人会被分配终身考试,参加考试的权力将交还给学生...新的变化将共同形成2015年高考改革的年度记忆。更加立体和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和尊重个性的改革态度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儿童将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更深远的影响

改革迫使中小学和大学更新教学模式,对社会运行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考试和选拔形式的变化不仅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和校园秩序的重组,也对当前的社会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和上海的高中教学活动已经变得很不一样了。最直接的表现是“轮班制”的全面实施。

从目前上海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化学、卫生、政治、历史和地理六个科目中选择一个科目的“3+1”模式,到从2017年开始采取高考三个科目加三个学科水平考试成绩的“3+3”模式,这意味着过去大部分时间坐在同一教室的同学都有自己的课程表。课间休息时,所有的学生都去上课,这成了校园每天流动的新景象。

中学实行轮班制,不仅尊重学生的差异,而且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在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高中教育正在走向个性化培养。

高考改革的“力量”也在上下延伸。

随着综合质量评估的比重增加,一些小学和初中向前发展。从去年开始,北京的小学引入了“音乐考试”和“音乐学习”来取代传统的评价和教学方法。考场变成了“采摘园”,考试成绩变成了“小星星”。“高考”不仅放松了孩子,也对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快乐的同时不脱离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何进行统计和分析,一个接一个新的课题被摆在教师面前。

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科目*组合的新规则也对大学生的入学构成了挑战。如何根据专业设置选修课,如何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各种新问题都需要高中和大学集体讨论。2015年2月,上海37所本科院校公布了2017年高考对不同专业(班)的要求,让已经入学的2014届高中生及其家长在选择科目时有个好主意。

高考改革的影响仍然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中。

目前,上海已建成1514个城市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为高中生提供志愿工作。据报道,上海大部分区县都设立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由专人负责整合社区资源,并能与学校和实践基地共同管理和创建活动项目。上海市大浦桥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提供的项目清单是引导小学生参与手工制作,协助体育场馆教练员担任教学助理,并以“上海青年科技探索博物馆”为指导员。

它不仅促进了社区和学校之间的互动,还帮助学生加强“公民教育”。这些校外教育非常受欢迎。然而,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何避免“走过场”和“刷上课时间”,以及如何与教育系统无缝连接。这些创新措施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似乎仍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社会组织完善程度的限制。

更加个性化的未来

增加学生的选择,促进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跑道”

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其余29个省也相继制定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自1985年《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围绕高考的改革从未停止过。有进步也有困难。高考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滋生问题的奖金政策被大幅度切断;各种“联考”减少了自主招生,将在高考后进行;上海等地将取消一至两份高考的区分;高职高专招生开辟了一条新路;其他地方的高考变得宽松了...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和有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推进区域和城乡平衡是前进的方向。通过改进分配方式,中西部地区和人口众多省份的高考录取率将会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人数将会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机会均等。它不仅保持了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而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在坚持素质教育总方向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分配仍然不均衡。只有认清差距,我们才能认清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尽快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高质量平衡,让人期待。

增加学生的选择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课程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跑道”。有效的改革可以改变持续多年的人才评价体系,树立成功不等于高分的意识,并给每个孩子充分发展个性和做最好自己的机会。我们的学校和整个社会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和决心。此外,还应实施大学自治,使大学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和定位,实现个性化人才选择的目标。

引导素质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唤醒灵魂中更高尚的自我,比成就、成功和成功更深刻、更有意义。从“招聘”到“招聘”的转变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

教育就是成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原名:高考改革,“定义”教育的未来(年度特殊观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