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教育界别讨论:“双一流”能否终结“千校一面”

科普小知识2022-06-20 02:45:05
...

CPPCC教育界40人小组连续三天在小组讨论中没有留下一个话题,“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战略已写入*工作报告,并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全国政协委员、燕山大学副校长张富成称,这是继“985”、“211”工程和“2011计划”之后,关系到国民经济、民生和千家万户、影响未来几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宏伟战略。

因此,3月11日,在以“对本集团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建议”为主题的议程安排下,40集团迅速达成共识,再次拿出“双一流”建设议题进行讨论。不同的是,这一次,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为什么我们当地的高校,尤其是那些不戴‘985’和‘211’帽子的高校,也非常重视‘双头等舱’?坦白说,这是把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特色学校的契机。”张富成说。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来,包括张富成在内的高校领导开始思考“什么是双一流”、“如何评价双一流”、“如何建设双一流”等问题。

然而,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峰所说,总体规划已经到位。然而,到目前为止,具体的评价思路、标准和细则仍然缺失。

一些人开始担心,“不要简单地扩大规模,扩大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朱表示,他担心“双一”计划不能成为“211”和“985”计划的升级版,成为未来招生和“恶性”竞争的筹码。这样不仅会失去“双一流”建设的初衷,还会再次遇到盲目扩招、只求规模不求特色、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老问题。

“千校这边是怎么来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在小组讨论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对这个问题也有些激动。

他认为,我国先后实施的“211”和“985”工程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几十所学院和大学被纳入一个主要项目后,很容易形成一个标准要求的一千所学校的一面。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规模,将每个学生的平均支出转化为一个指标。"结果,每个人都努力达到标准,却忽略了学科建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他发现,目前,几乎所有教育部的文件都面向所有的高校——它们没有注意到高校类型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大多追求规模和水平。同质化的问题很严重。越来越多的多学科或综合性的学院和大学。专业学院和大学越来越少。甚至专业音乐学院和大学也提供电影和电视、雕塑、动画、录音、广播和电视舞蹈节目。海洋石油大学也提供艺术系等等。

“毕竟,当有更多一流学科时,一流大学自然会形成。但是现在谁愿意诚实地培养一流的学科呢?”叶小钢说道。

暴露的是目前大学和学科的评估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CPPCC委员在教育部领导面前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又一个的讨论

"避免引发新一轮人才无序流动和追求SCI文章的趋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院士说。

“对高校的评价不应该只考虑论文的数量。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解决考试、质量和创新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也提到,关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争论焦点是评价体系。国际一流不是自我评价,而是国际认可。必须将其纳入国际公认的指标体系,如对国家的贡献、国际影响、非本国教师人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等。

去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在教育部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说,“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世界上的声誉高于全国,在全国高于全省,在行业上高于教育系统。”

在今年的NPC和CPPCC会议上,胡刚再次详细阐述了这一点,“为什么?因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社会评价体系中并不是一所著名的大学。每个人都认为著名的大学只有‘985’和‘211’大学,而这背后的评价标准是大量完整的SCI论文和专利,而不是特定的学科,等等。”

在他看来,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专业属性和评价标准。他的标准是评价来源创新、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贡献。

目前,很多CPPCC*,包括他在内,最大的希望是建立一个“双一流”,即摆脱旧的“标签和身份”。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强建议,“双一流”建设应淡化大学的地位,所有通过平等竞争进入“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应得到**的支持。

在3月8日的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上,面对这些CPPCC委员提出的质疑,出席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作出了明确回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不是针对一些名牌大学,而是开放的。

袁贵仁说,任何学校的实力都是由学科决定的,即使是一流的大学,也不是每个学科都是一流的。“有些大学不是一流的,但有些学科是中国最好的,我们应该支持它们。”

现在,一个方向似乎已经决定了,那就是袁贵仁所说的“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将实行动态管理。

接下来,教育部门的40人小组期待的是详细规则的发布。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原标题:“双一流”建设能否终结“千所大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