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导师要求学生每天16小时开机被称史上最严导师

科普小知识2022-07-01 02:36:34
...

“从早上7: 00到晚上11: 00,必须打开手机并激活来电信息提醒功能。你必须在5小时内回复短信或电话。”这项规定既不是员工守则,也不是好丈夫标准,而是来自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习标准。

7月1日,大多数高校仍沉浸在繁忙紧张的期末考试中。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教授陈如军在科学研究人员聚集的科学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陈如军研究生学习和科学研究指南”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轰动。该指南立即被网民评价为“绝对令人窒息”。有人甚至称之为“异常”。陈如军本人也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导师”。

这篇文章有多大争议?用陈若军自己的话说,“60%的人强烈反对”许多研究生说,这是太多的控制和太多的限制,"小学生做作业有什么区别?"“这是一种雇佣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然而,一些支持者称赞陈如军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要求严格对待学生,“没有规则,就没有农村”。

两天后,陈如军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沐浴在我指导研究生的成就中》的文章来回应这场争论。“我觉得中国研究生的管理水平令人担忧。许多导师抱怨学生没有自觉学习。问题是,作为导师,你有没有制定一个可行的管理制度?”然而,争论并没有停止甚至加剧,关于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讨论也已经开始。

为什么这么“严格”:“只有不称职的将军才有不称职的士兵”

在这15条“学习规则”中,陈如军明确规定“每周的学习和科研总结及下周的学习和科研计划应在每周日晚9点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我的邮箱”。同样,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每六个月,学生们被要求将研究总结和研究计划发送到陈如军的邮箱。此外,要求学生在第一年学习期间阅读由精读教师指定的两本外语专著,并定期报告每本专著的口头或书面阅读经验和总结。每部专著对应的报告数量不得少于10份。在第二年的研究中,他们被要求阅读50篇中外文献和100篇广泛的文献。不仅如此,陈如军还要求学生在离开校园20多个小时后向他请假。

这种严格的规定不是“打自己的头”制定的。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陈如军表示,他已经修了两门研究生课程,并且一直在申请。“我认为结果很好,所以我把它们放到网上让大家分享”。至于“16小时启动”规则,这是最大的怀疑,他解释说,事实上,超过95%的问题在工作时间得到了很好的沟通,其余的时间不会延迟学生的休息,除非是更紧急的情况,如修改论文。“要求学生离开学校是为了学生的安全,而不是要求学生加班。"

陈如军说,他之所以制定一个接近“企业管理”的学习标准,与他对学术氛围恶化的担忧有关。他说,“越来越多的人只想“混合文凭”。他希望通过“硬”的方法来遏制这种现象,迫使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从事科学研究,这也是一种及时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他说,事实上,这种管理最早来自西门子公司。这的确是一种企业管理,“因为我们主要从事应用研究”。通过这样的管理,学生在加入工作后可以很快适应企业的要求。

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太“显著”。陈如军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发现自己的论文被偷了,这位研究生的导师是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丹尼尔”。“事实上,导师并不知道学生们的这种行为,因为他没有指导这篇论文,学生们只是想毕业。”然而,这给陈如军敲响了警钟,“只有当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不理解的时候,这样的事情才会发生。”

换句话说,“只有不称职的将军才有不称职的士兵。”陈如军在文章中写道:“不懂管理艺术的导师只能指望上帝来资助他们。他们希望他们招收的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我不认为好老师会期待这个。优秀的辅导员必须首先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能够培养和挖掘人才。管理人才与管理效率。研究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管理手段的保障,导师的有效指导需要管理手段的保障。"

面对网上的质疑,陈如军非常无奈:在很多国外学校,这种模式已经被认可,“可能国内研究生的教学历史不长,没有管理制度。”陈若军在美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发现,他以前的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变得非常守纪律”,离开学校两个多小时后会向导师报告。“事实上,满足里面的所有要求并不难,这是学生们自己的工作。“他不明白为什么这原本是学生自己的工作,”在网上发布后,它变得“不人道”。

“牧羊学校”和“老板型”教师猖獗,学生敢怒不敢言。

与以陈如军为代表的“严格学校”相比,一些研究生导师目前采用的“放羊”管理方式让学生们轻松多了。研究生完成学分后不需要进入实验室。他们可以*选择在宿舍和图书馆实习或学习,“只有当他们需要各种签名时,他们才能找到导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称这种模式为“老师不称职”。

如今,这样的导师并不少见。一方面,一些老教授资历较高,长期不在一线工作。他们长期以来不熟悉新的研究趋势和学术趋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从高年级向低年级转变,很少或根本没有导师的直接干预。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自学很常见。另一方面,一些导师有自己的职业,为公司的项目做“私人工作”,甚至创办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精力不集中在学术研究或人才培养上。“硕士学位导师”也已成为一个简称,以促进他们的丰富。

湖南工业大学的王勇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陈汝军还比较年轻,所以他有精力严格把握学风。“10到20年后,当他成为一名老教授时,他还会有心思这样带学生吗?”

过去,导师“放羊”大多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生学习模式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我偶尔和导师一起吃饭,平时自己看书,暑假有时间出国旅游与许多在暑假只休一周假的理工科学生相比,华中地区一所985大学的公共管理研究生告诉记者,“我们轻松多了。”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抱怨这种方式“浪费时间,一无所获”。黄先生于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选择一位有资历的老教授作为导师。他认为“他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和更多的资源”。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位老教授离开一线工作太久了,跟不上新的发展。“他问了他一些问题,但他不知道。我只能整天呆在实验室里,感到非常困惑。”因此,本应在2006年毕业的黄选择提前毕业。"导师也不会离开你,反正他只是带着学生毕业."

与这类导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老板型”导师因给学生许多“机会”而受到批评。

今年3月,北京大学一名研究生发表声明抵制“研究苦力”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高校的研究生成为导师的“苦力”和“廉价劳动力”并不罕见。学生甚至会问,“这难道不正常吗?”导师申请国家项目或承担企业项目,同时将一些基础工作留给研究生。“我每天都被各种琐碎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但这与我的专业无关。”上海一所大学的二年级研究生怨声载道,眼睁睁地看着他的本科同学在他还在向家人要钱的时候拿到了很多工资。

在正常情况下,高校给研究生的补贴每月从400元到600元不等。一个项目能获得的资金只有几十万元,但却有上亿元之多。然而,最终分配给学生的金额非常小。"毕竟像陈老师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北京一所985大学的研究生鲁平(音译)听说陈如军每月给学生的工程费用超过了四位数,不禁摇了摇头。“我们有一个花了半年多时间完成的项目,最终被分配到1000元。”

然而,大多数学生往往敢怒不敢言,但仍会承担老师交给的任务,“毕竟,他们掌握着生与死的权力,不仅有毕业证书、奖学金和补贴,而且都要靠他们的导师点头。”卢平说,毕竟,他只想拿到文凭,所以他忍受了。

研究生入学人数急剧增加,队伍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一些学生有“不纯的动机”。老师们坦率地承认他们不容易随身携带。

当导师们受到批评时,在这场争论中,另一群不可忽视的主角逐渐进入了舆论的视野。他们只是陈若军眼中的“士兵”。

探戈需要两个人。正如一些网民所说:如果一个学生不急于学习,做一名好将军有用吗?"事物的发展或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通过如此严格的毕业生规定。早在今年3月,彭就开始要求学生在周一至周五分别于9: 00、14: 45和19: 00进入实验室时按指纹。然而,由于来自学生的更多意见,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

彭告诉记者的学生没有以前好了,“10年前,甚至5年前都好了”他认为陈如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研究生了,也没有遇到过真正的穷学生,因为他有“严格的老师”的名声。否则,这些规定对他们来说将是“无用的”。与以前学生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做的研究相比,现在的学生有“不纯的目标”。

根据马科斯发布的2013年本科毕业生赴华留学意向分析,学生选择赴华留学的第一个原因是“良好的就业前景”(34%),第二个原因是“想去更好的大学”(29%),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仅为9%。

“学生过去非常有能力,做算法和软件。现在许多学生要求人们安装一个系统。”彭·说,学生“技能和思维越来越差”。

然而,对一些学生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胡一昆告诉记者:“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热爱科学研究,从事科学研究。”在他周围,大多数研究生仍然希望未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文凭可以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巨大的就业压力让他们感到“无法失去”和“不可否认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事实上,一个重要的制度背景是,与导师只带一两个研究生的“一对一”模式相比,在研究生扩招的大环境下,导师现在面对的不止一个学生。一般来说,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在两三年内“做事”。彭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自主自觉地学习。他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学习,需要导师的指导。

师生关系何时会恶化并回归学术研究?

在研究生导师的眼里,今天的师生关系与他们学习时大不相同。"那时,老师每天带我们两个去实验室."陈如军回忆说,除夕那天他会去导师家吃晚饭。现在一个家庭教师需要七八个学生,许多学生一年中可能没有见过几次家庭教师。

“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索取。”胡一昆承认他对纯科学研究并不真正感兴趣。在当前“看钱”的社会环境下,许多研究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生,高校也不再是象牙塔。学生们希望尽快拿到文凭并出去工作。学校的研究环境不能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寻找实习机会,从事私人工作,甚至开始自己的事业。

今年三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这一现象。对于那些能帮助自己找到好工作并发表足够文章的导师来说,学生们经常使用各种手段,如磨砺他们的头脑和“抢劫”导师、晚餐和礼物。但是那些不知名的学术导师“门前的车马越来越少”。

因此,教师也有自己的计划来评估职称和获得资金。他们不再只关心“培养一两个优秀人才”。这并不奇怪为什么许多网民在陈如军的博客下评论道:“现在这样的导师太少了。”

彭认为,许多70后和80后辅导员已经改变了心态。“他们没那么有耐心,即使不能完成职业生涯,他们也要负责任。当他们毕业时,他们将没有责任。”最好给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颁发文凭,帮助他们毕业,而不是把他们绑在学校里。

康奈尔大学植物研究所的博士高山对国内的研究环境感到失望,甚至觉得“糟透了”,所以他选择了出国。国外纯粹的师生关系让他“相当满意”。他告诉记者:“我经常想念以前的孔子学院,但现在我只能在国外实现我的科研愿望。”然而,高山仍然期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会有所改变。

事实上,对于目前处于舆论漩涡中的陈如军来说,他的学生并没有像在这场争论中那样对“最严格的导师”表现出“反感”。“我早就听说陈先生有这样的风格。老师很好。当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和老师一起做项目。”陈若军的研究生张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他最初是来找陈老师的。"陈老师在学生中很受欢迎,而且有很好的生源."

陈如军告诉记者,张明刚读研究生时,写作水平很差,每篇报道都有很多错别字。但是一年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写作和英语,“每周报告仍然有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如军在指导研究生方面的表现“还不错”。比如,他带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全部进入中兴从事开发工作,这是中南大学这个专业的第一次。"甚至一些已经工作过的学生也辞职回到了我的团队."

许多网民称陈如军最严格的15条规定是试图回归学术关系,“师生关系不应该是纯粹的学术和学习关系吗?”

(应受访者的要求,本文中的学生姓名均为假名)(原标题“历史上最严格的教师能否将师生关系回归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