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教育部印发高校健康教育纲要 包括生殖健康等

科普小知识2021-09-24 03:10:10
...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通知

指导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教委),*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直属高校: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现将《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原《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同时废止)。

教育部

2017年6月14日

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南

《健康中国2030》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将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健康教育将是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年轻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健康中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高校在推进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健康教育覆盖面不够广、针对性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学生对健康意识淡漠,缺乏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锻炼不足,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校健康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形式、落实载体、完善体系。高校应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增强维护全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基本原则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形成健康素养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是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群体。高校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

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与健康需求相关联。围绕学生的健康需求,针对学生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合理、科学地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知识转移和行为培养。健康的行为是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关键。健康知识和技能是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的前提。我们应该从培养健康行为入手,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调。课堂教学是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外实践是实践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领域。为了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应用和行为的形成,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健康实践活动。

-保持个人健康和增强社会责任是统一的。个人健康是国家健康的基础,促进国家健康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还要增强学生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和示范引领作用。

-总体要求应与当地条件相结合。学生面临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地而异。各地要在国家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和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安排健康教育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二。主要内容

高校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安全应急和安全规避。其目标和核心内容如下:

(1)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的:树立现代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的基本方法,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觉规避和有效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

核心内容:现代健康的概念;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卫生决策和卫生管理的基本原则;饮食行为与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应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危害及预防(食品安全五要素);睡眠与健康、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的危害、作息结合、经常作息、预防网络成瘾;锻炼与健康、科学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锻炼负荷的自我监测;烟草和戒烟策略的危害,药物(新药)和药物控制的危害,以及物质滥用(酒精中毒、滥用镇静催眠药、止痛剂和其他成瘾药物等)的危害和预防。);环境卫生和健康。

(2)疾病预防。

目的:提高疾病预防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提高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核心内容:预防常见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基础知识、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抗生素滥用对健康有害,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定期体检的意义和项目选择;常用健康指标、正常范围和测量身体健康的常用方法(如测量腋窝温度、脉搏、血压等)。);正确选择必要和有效的医疗保健和保险服务。

(3)心理健康。

目的:树立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正确处理学业和人际关系中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所需的相关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核心内容: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相关社会因素;表现抑郁和焦虑,自我心理调节和技能,促进积极情绪和缓解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和有效沟通的方法;心理咨询和服务利用,常见心理问题或危机的识别和求助;珍惜生命。

(4)性健康和生殖健康。

目的: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维护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维护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内容: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友谊、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良好的产前和产后护理以及适当和有效的避孕方法;非意愿妊娠及其对策;常见的生殖健康问题和自我保健方法;无保护的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常见性传播疾病及其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和控制,易患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及服务,以及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不歧视;防止侵权的方法和技巧。

(5)安全应急和规避。

目的: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核心内容:意外伤害(触电、溺水、中暑、中毒、运动伤害等)的应急和人身安全预防、预防、自救和互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自愿献血的基本知识,这是公民的义务;休克、晕厥和骨折等紧急情况的现场抢救原则,以及心肺复苏和创伤抢救(止血、包扎、固定和处理)等院前急救技能;动物(狗、猫、蛇等)抓伤和咬伤后的紧急治疗。);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和筛选不科学、不健康信息的技能和方法;实验、实习等场所的安全要求和防护技能,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职业伤害;旅行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避免旅行期间健康和安全风险的基本措施和策略。

三。实施方法

(一)多渠道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本纲要规定的原则和内容,制定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安排必要的课时,并根据学制确定相应的学分。针对大学生关心的健康问题,选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课程。

拓展健康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新生教育和军训等机会,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和急救等专项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学生会活动、校园网、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结合各种健康主题宣传日,集中开展各种健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定期和季节性疾病预防,预防是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的起点。

(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实践。

融入学生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生活和休息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应将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纳入学生志愿服务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

创造良好的校园健康环境。配备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设置必要的健康警示和标志,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

(3)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健康教育和教学能力建设。

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发展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微课等。,为所有学生提供便捷的健康教育学习平台,增强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学习的能力,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开展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培育健康教育特色,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开发科普书籍、教学图表材料、多媒体课件等。为健康教育丰富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保证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充分发挥专业组织的协同作用。积极寻求卫生部门和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专题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广机制。学校应把健康纳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把维护和促进学生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整合健康教育资源,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很明显,健康教育工作由知名学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完善了教育行政、学术、工业、校医院、团委等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2)增加资金投入。全国各高校应加大健康教育投入,加强健康教育条件保障。配备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充分发挥健康环境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形成。

(3)加强评价和监督。高校把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健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督促高等学校落实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并报告监督结果。

(4)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地高校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和方式,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宣传,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健康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高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