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辞世 享年83岁

科普小知识2021-09-16 04:04:35
...

7月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发布讣告: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前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中培先生因病于2017年7月5日9时40分在北京逝世。83岁时。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博士生导师张中培先生的弟子,三年前在纪念张中培先生八十大寿之际,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证实了这一消息,并授权出版张中培先生的一篇文章。

张中培先生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他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考古学学士学位,并于1957年被选为考古学副教授。1961年从研究生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吉林大学教授考古学大约30年。曾任副教授、历史系主任、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他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考古学科的成员。1984年,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科技专家称号。1987年,他被调任北京故宫博物院任院长兼研究馆员。作为1925年成立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第四任院长,他曾经说过:“故宫不应该被我毁掉!”他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主持了对袁俊庙仰韶墓地等重要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并撰写了许多著作,包括《中国北方考古随笔》和《袁俊庙仰韶墓地》。

关于考古发掘,张中培曾经说过:任何考古发掘工作都应该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文物保护不仅是考古发掘的起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任何学科都有其局限性,考古学也不例外。有些东西可以挖,有些则不行。我个人的意见是:国家保险单位不会动,省级保险单位也不会动。目前的考古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或收集所有信息,那些不能保存或挖掘后基本上不能保存的也不能挖掘。不可替代的遗址和墓地是独一无二的,最好不要挖掘。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辞世 享年83岁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张中培先生讣告。

阅读更多

资料来源:张中培:考古生活80年

高蒙河

今年(2014年)8月初,前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中培庆祝了他的80岁生日。

他的生日就像一个“考古日”:故宫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涛哥谱系研究》的书,他带着他的学生学习了很长时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纪念张仲培先生八十周年随笔》的书,学生们把它献给他的生日。

没有奢华的生日聚会,也没有邀请大量国内外的老师、朋友和学生。他的弟子们刚刚召开了一个小型而简单的研讨会,讨论他的考古历史和学术思想。作为他的弟子,我想与你分享几组与他考古生活相关的资料。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辞世 享年83岁

张中培(高蒙河地图)

年份数据:年份之歌

张仲培出生于1934年。那一年,中国考古学上发生了一件大事:25岁的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平研究院历史学会考古队,跟随许来到宝鸡,挖掘斗鸡台遗址。业内人士称其为历史上“陕西考古的第一把铁锹”。

历史上有许多巧合的人物。不过,我觉得张仲培和苏之间的许多人物更像是天作之合。他们似乎都是为考古学而生的: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考古学专业,苏任考古教研室主任。今年,18岁的张忠培被长沙昌俊中学中国考古专业一年级录取。昌俊中学培养了两位故宫博物院的院长。第一任校长是易培基,第四任校长是张中培,他后来接受了教育。

在大学的四年里,张忠培只回家了两次,因为他买不起票。在假期里,他们都习惯在学校里只阅读大约20种书籍、报纸和杂志。一个学期,他修了五门课,四门课得了五分。只有张正卓的《中国考古学史》在补考中得了4分和5分。这使考古课成为北京大学“全优学生”的一级荣誉。

1956年本科毕业前夕,张中培填报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者按),并坚持从事考古领域的工作。然而,他被选中留在学校,成为全班唯一推荐的副博士候选人(苏联时期的高等教育文凭制度,相当于中国的博士学位-编者按),并在苏手下注册。许多年后,老师和学生都担任了中国考古学会的主席。

1958年,张中培和他的学生在陕西省渭南市和化县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堪称中国聚落考古实践的典范。在华县的寺遗址,仰韶文化墓地被完整地发掘出来。他改变了以往以房屋或坟墓为单位的考古实践,将整个墓地作为一个发现对象和研究单位,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全面揭示和研究墓地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和新方法。这一直是当时乃至多年后国内外类似考古学的主导范式。

自1959年以来,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张中培终于弄清了袁俊寺墓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性质。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考古学的追求,即“通过事物讨论历史,通过事物观察人,代表死者说话,谈论活着的死者”。他的报告《袁俊杨淼邵墓园》终于在1983年发表了。因此,它被海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属组织的典范,打破了“社会发展规律僵化教条的恶性循环”。

张中培是中国大学考古学专业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但他不仅是这一代考古学家中从事考古学教育的教师,而且在考古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张中培1961年毕业,分配到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72年,他主持建立了考古学专业。他先后担任考古专业副主任、主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校长。他还参与了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1984年,他被授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任命何为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师职称评定“五人”领导小组成员。他协助校长主持重点学科及其学术梯队的建设。他创办了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实践了“田野考古是现代考古学的基础”的认识,坚持走苏、苏白创办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道路。在林云等人的帮助下,他们在考古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创造性地走上了一条新路,在众多新建的大学考古专业中脱颖而出。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后来成为两个国家重点考古研究基地。

张中培与普通考古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一位实践自己学术道路的研究者,还是行业协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早在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时,他就成为中国考古学会最年轻的理事。此后,他担任了34年的董事、19年的执行董事和9年的副主席,并于2008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协会主席。他是一位考古学家,为中国考古协会服务的时间最长。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辞世 享年83岁

张中培先生(左三)视察考古遗址

他还曾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考古学科组成员、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成员、国家南水北调考古专家组组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从教育转向文化,并开始在文物管理上投入大量精力。1991年,他被指定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专家,享受国务院补贴。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辞世 享年83岁

2014年4月,张中培在陕西宝鸡观看了涛哥。(高蒙河地图)

文献资料:作品等

1955年,21岁的张忠培开始写考古文章。到目前为止已经60年了。它出版了21部由自己的作者和作者撰写的作品,发表了250多篇学术文章,总字数超过500万字。

张仲培不是职业作家,科学研究和写作也不是他的主要职业。在过去的60年里,他用手,一字一句,一页一页地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考古作品。在今天的电脑书写和便捷检索中,这位80岁的老人仍然坚持用圆珠笔书写,用修正液批改,用剪刀剪贴,甚至通过阅读记忆和书籍来检查数据。

张仲培的科学研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对问题的关注多于对研究的关注。他研究的问题比他写的多。他写的文章都是原创的。他认为只有这样,“写作就是探索问题,我们才能达成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张仲培60年的著述资料客观地记录了他不断写作的学术轨迹。然后,他通过挖掘遗骸、构建框架、理解文化、延续谱系、修复国家历史、发现规律、创造理论、寻求真理等方式发现和研究创新过程,得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结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著作《中国考古学——历史真理之路》。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考古学方法论的个人专著,该书已成为出版界推出的第一批“中国图书馆”的重要书目之一。该图书馆主要收藏20世纪以来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名著,是唯一的考古学方法论杰作之一。

从广义上讲,考古学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寻找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责任和使命。1985年,应主编白寿彝的邀请,苏担任《古代》主编,并组织张中培、等。大约五年后,他写下并完成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将史前考古学转化为史前历史,实现了几代学者修复国家历史的夙愿。该书出版后,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全景展示和中华文明源头探索”的典范之作。2010年,该卷更名为“中国古代”,并出版了单卷。这两个版本已经发行了近10万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去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钱伟长主编的《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述》。我有幸被推荐为张忠培。我对他的研究的理解如下:

通过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创新,他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进程,实践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本文通过考察中国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变化,探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走向秦汉帝国的道路。本文通过构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和时空框架,从“谱系学”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多元统一的基本国情。他的“民族理论”解释和表达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他的“文化理论”指出,继承、吸收、融合和创新是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进化规律。他的学术思想是过去的延续,也是未来的反映。他的理论以道为基础,有自己的体系。它以考古学为基础,超越考古学,代表了中国考古学的主流方向,引领了中国考古学的新时代,扩大了考古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经形成了一个适合自身历史现实的理论体系,成为世界先进考古学之一。

总的来说,除了以上总结中提到的“年度资料”和“文化资料”之外,在张仲培80年的考古生活中,在学术、知识、学风、学术产品和人格等方面都有许多组资料。例如,“一个数据”,他从未声称自己是第一名,也不想成为唯一的一个,但他在中国考古学中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一个”。另一个例子是“零数据”。他始终坚持“三不写论文”的原则:不为会议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不为报酬写文章。等等。

李涛没有说什么。他走自己的路,为别人树立了榜样。他真的活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资料,而且还有很多资料没有提到,张仲培的考古道路、考古故事、考古生活——中国考古学才得以编纂,这是张仲培理论的丰富。张仲培的生活也很精彩,因为他从事中国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