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陆埮逝世 享年83岁
院士署名王青年思潮摄影
3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中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陆埮先生于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陆埮是中国伽玛射线暴的创始人。他毕生致力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他是中国天文学会的主任和高能天体物理学委员会的主任。他致力于粒子物理、伽马射线爆发、脉冲星、奇异恒星和宇宙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了一批国家科研项目的开发,丰富和发展了高能天体物理学,特别是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理论,引领和推动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学、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理论的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员王熙凤回忆说:“50多年来,无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陆埮一直把探索的重点放在科学前沿。”。不仅如此,陆埮还把科普视为辐射科学思想的舞台,并把科普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邀请陆埮不仅从省里,而且从其他地方,不仅从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而且从公民学校的公民和中小学的学生,做一份科学普及报告。这些事情,许多人认为是“浪费”时间,和陆埮的科学研究一样严重。陆埮先生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他热爱的天文学和物理学。我们会永远想念他。
1997年,陆埮带领他的弟子们发现了伽马射线爆发的余辉,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8年,伽马射线爆发余辉被发现后的第二年,陆埮和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火球将在几天或至多几十年内大幅减速,并转变为非相对论膨胀阶段,余辉的可观测时间通常可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2003年,陆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过去的30年里,他和他的学生们在伽马射线爆发、脉冲星、奇异星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80多篇论文,包括《从电子到夸克》和《宇宙——物理学中最大的研究对象》。
自2004年以来,陆埮一直是中国物理学会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分会的主任。
2006年初,陆埮是南京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建立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的主任。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正式命名91023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98年2月23日被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陆埮星”。
2014年,陆埮与王守官先生共同编辑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