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双方在碉楼展开攻防战

科普小知识2021-07-10 04:41:54
...

碉楼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上游的羌族和藏族聚居区。早在2000多年前,《后汉书·新安夷传》中就记载“然相夷……皆居于山中,石为房,高十余丈,名琼笼”。“琼龙”是羌语“碉楼”的音译。邛笼的建造者冉翔是一个古老的羌族人,秦汉时期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到了隋唐时期,瞭望塔建筑在四川西部和*东部非常普遍。《隋书附国传》载:“附国”靠近四川河谷,依山傍水,是一个以复仇为目的的地方。因此,石头被建造成一个巢来躲避它的危险。它的石巢高达十多丈,低至五六丈,每层十多丈,由木头隔开。它是三四步见方,在石窝上方两三步。它看起来像一个浮动的数字。它在下层打开一扇小门,从里到外打开。晚上会关门以防小偷。”明代的顾也有类似的记载,他在《天下郡县病志》中说:“魏、毛、项、是一个吊楼居住的地方。例如,浮动地图的数量很大,门被柏树覆盖,货物存放在顶部,人们住在里面。笼子存放在底部,最高可达20或30米,吊楼有10多米高。

据中国史书记载,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流域的贾蓉藏族聚居区,是隋唐时期古羌族“贾良益”的居住地。这一地区属于民族迁徙和融合走廊。在艰难的移民过程中,所有民族都相互交流和融合。贾蓉藏族的祖先是隋唐时期居住在该地区西山的羌族人与从那里迁徙过来的藏族人融合而成的。因此,羌族文化的影响在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很突出。目前,居住在川西北金川的贾蓉藏族,其建筑风格与羌族碉楼相同。这种瞭望塔建筑文化一直影响着*的东部和南部。

无论一个民族最初的生活形式是什么,其祖先总是从事建筑活动,以抵御自然和外国的入侵,希望得到一个稳定的地方,可以保护自己的住所,并寻求一个生活和休息的空间。生活在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上游的羌族和藏族祖先也不例外。由于长期以来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频繁争斗,除了在容易防御和攻击的半山或高山地区建造大多数村庄之外,他们还需要在他们的房屋附近建造坚固和高大的瞭望塔,以防止敌人的攻击,并储存谷物和饲料。这为了望塔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民族迁徙和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明清时期*十八大在岷江上游、大渡河和雅砻江流域逐渐形成,俗称贾蓉十八大。大大小小的金川土司都在其中。两个金川地区“距离四川省西部不超过1000英里”。他们的西北与甘肃省的后面相连。西南控制着以前的*,毗邻18个酋长部落”。也就是说,大大小小的金川地区都离成都很近,离魏藏很远。它们是连接*、青海、甘肃和大陆其他藏区的桥梁和咽喉地区。自古以来,它们在川藏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自元、明、清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实行土司制度,保留和管理土地。清朝雍正帝以后,大大小小的金川土司*不断壮大,经常欺凌弱小,蚕食周边的土司,使得川西地区动荡不安。到了甘龙年间,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控制,但是金川的两位酋长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权力。川西贾蓉地区土司之间的权力平衡被打破。更重要的是,这两位金川土司阻碍了藏区与中原地区的正常贸易。他们的力量威胁着大陆的安全和康藏的稳定。为了“夺取永靖边境”,甘决定发动一场镇压运动,这就是达和之间的战斗。

甘龙皇帝在金川打过两次仗,虽然他赢了,但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因不仅是天气、地形和人员,还有瞭望塔。两次金川战争往往围绕着“攻敌楼”和“守敌楼”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