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发挥所长
“退潮”的[视角
转眼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回到中国已经15年了。这位年轻人,曾经正值壮年,现在两鬓有着一头秀发,额头上有着皱纹。然而,他对科学的热情和对工作的投入丝毫没有下降:“中国正处于科技发展的最佳阶段。我们怎么能失败!”
欧洲核中心、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回国后,人们总会问王为什么要放弃他在世界级研究机构的职位。王的回答从未改变:“我以前的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组织和管理大型实验的经验;但只有当我们回到祖国,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回国后,王参与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并担任北京谱仪部主任。他成功地领导了新北京光谱仪的设计和建造。他组织了中微子物理学和探测器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个在大亚湾核电站用反应堆中微子研究中微子振荡的完整实验计划。因此,他带领团队赢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奖的一等奖,并分享了“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作为一名教师、科学家和导演,王现在有着多重身份——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仅需要带研究生,而且还是2014年和201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本科生的班主任。他说:“中国的高能物理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他希望吸引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的人才。”在他的科研方向上,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上:“计划在2020年完成建设并开始实验。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相比,江门中微子实验不仅可以对中微子质量进行分类,还可以进行超新星、太阳等天体物理研究作为一名导演,他必须协调多个方向的发展:北京分光计的管理和运行,硬X射线卫星的发射,阿里最初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构建,以及新北京光源的准备……所有这些都不容易,但他做得非常好。
王的梦想是把中国建成世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在这个蓝图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是大型高能加速器。尽管一些科学家对于是否建造大型高能加速器仍有不同意见,“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项目,即使有些人认为现在不应该建造它”。王说,这不仅可以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且可以辐射到更广的范围——根据实验物理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技术进步往往会导致其他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例如,互联网是在高能物理实验室发明的,如今医院常用的核磁共振仪器也与加速器技术有关
“如果我们只做发达国家做的事,或者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做我们不做的事,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说到这里,他有点激动。在他看来,建造大型高能加速器并不是科学家的梦想,“我们已经开始组织前期研究,在经过5到10年的研究,所有工程问题都解决之前,我们不会开始建造。”如果前期研究进展顺利,建设可能在“十四五”期间开始。我们没有申请“十三五”。
在王看来,世界高能物理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将是中国登上高能物理学顶峰的最佳机会。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和人才优势,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中心他将毕生致力于这个目标。
阅读更多
王:科研院所要保留稳定的科研经费
央视《人人:高能王》
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王获2017年庞蒂克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