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育部禁令:如何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
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组织的任何大学毕业生招聘活动发布含有“985所高校和211所高等院校”字样的招聘信息。长期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大学门槛”问题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回应。
相关专家认为,许多单位在招聘非985和211大学毕业生时存在歧视。这种情况不利于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公平就业机会和青年人才的科学选拔,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非211和985歧视由来已久。
“985工程”是指国家为建设几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项目。“211工程”是指国家实施的“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约100所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项目”。
到目前为止,共有超过110 211所大学和39 985所大学。由于985所大学也是211所大学,这两所大学共合并成110多所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和清华等名校,以及*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西方大学。
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说,教育部在这两个高等教育建设项目中起了带头作用,一些单位把这两个项目作为划分369所大学的依据,等等。在招聘活动中,一些单位在招聘条款中设定了“大学门槛”,有的甚至明确规定只要求211名大学毕业生。
据分析,这种“大学门槛”在地方*和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尤为明显。
记者搜索了一些招聘网站,发现雇主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例如,杭州下城区、青海省海东区、上海市金山区、惠州市大亚湾区等地近年来在招聘人才时都明确要求“211工程”高校毕业生。还有一些非211学院和大学要求申请者有211个教育和学术背景。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说:“现在雇主总是要求211名毕业生,即使第一学位也必须是211名。这让我们这些努力进入211所大学的大学生感觉如何?对于一些更好的单位,我们甚至没有机会报名和提交简历,更不用说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公平竞争了。”
李,长沙大学就业部主任,多年来一直负责学生就业工作。他发现,一些国有企业喜欢从名牌大学招聘毕业生,不管他们的职位是否需要或合适,或者只愿意从211、985等重点大学招聘人才。相对来说,私营企业会从就业需求出发,招聘R&D人才到重点大学,招聘一线人才到普通大学。
非211和985歧视是不公平和不科学的
专家估计,“211工程”高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0%。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
据分析,虽然211所和985所大学的学生、教师和教学水平总体上确实优于普通大学,但不可否认,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普通大学也有优秀学生。
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机会。在就业领域,知名大学不应该成为求职者的录取限制。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非211大学毕业生没有资格从事哪些工作。因此,用“大学门槛”来区别对待211名和非211名大学毕业生太简单、太粗鲁,实际上剥夺了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指出,我国许多农村大学生集中在非211工程大学。他们的学历并不太难找到工作,而且他们受到户籍和其他限制的限制,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升迁之路。如果这种现象代代相传,后果将不堪设想。
夏学銮、罗和安等人认为,用人单位设定的211、985“大学门槛”不利于社会选择多元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这将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首先给予平等的机会,然后接受竞争。
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副主席杨德广表示,教育部发布了一份提议“三禁”的通知,并首次确认“含有“985,211所大学”字样的招聘信息应该被禁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禁令具有象征意义,可以使整个社会认识到,雇主限制知名大学的行为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没有得到国家教育当局的承认。
“效果还有待观察。在我国,行政指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将来,雇主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不会公开限制211和985所大学。普通大学毕业生至少有资格报名。这是在促进就业平等方面取得的可喜进展。”杨德广指出,教育部的禁令只能规范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其他部门和企业没有约束力。
罗和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一直向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呼吁有关部门“制定法律规定,反对高校就业歧视,保障各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利”。
专家认为,目前可能很难出台一揽子反就业歧视法,也很难保证由单一部门发布的通知的效果。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联合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机构在招聘中设定“大学门槛”,以确保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公平性。
「长远来说,我们应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以规管性别、年龄、身高、教育背景、户籍、大专院校等限制因素,并订明可以或不可以订立「限制条款」的各种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纠错和救济制度。”罗和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