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中国大学排名迅速上升的背后:片面反映水平

科普小知识2022-04-06 04:48:56
...

资料来源:中国展望

■王志康,本报见习记者

不久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发布了第14届世界大学年度排名。在这份被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两所中国大学首次进入前30名,即北京大学(并列第27名)和清华大学(第30名);在前200名中,中国有7所大学。

排名一经公布,就连《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也表示,“中国现在有两所大学进入世界前30名”,“正在超越欧洲和美国的顶尖大学”。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感到惊讶。

那么,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种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通过排名我们应该看到哪些问题?

无可争辩的事实

事实上,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的迅速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也不仅仅反映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公布的世界排名中,而是已经成为许多排名中不争的事实。

根据2015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公布的数据,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排在第42位和第47位。2016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排名都有所提高。北京大学成功进入前30名,排名第29,清华大学排名第35。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也成功进入前200名。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今年,中国大学的数量不仅增加了,而且还再次增加。

与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学排名相比,中国大学排名的快速上升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在QS全球教育集团最近发布的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有39所中国大学上榜,比去年增加了6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增加了2到12所,仅次于美国(31所)和英国(16所)。

另一个例子是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学数量比去年增加了4所,达到45所。清华大学在2016年跃入世界前100名后又一次取得突破,上升10位成为世界前50名,排名第48位,而北京大学仍是世界前100名。

那么,这些清单上惊人数据背后的潜在原因是什么呢?

多种因素驱动着它

“所有的世界大学排名实际上都更注重学术指标,即使在一些排名中,这个指标也将占60%的权重。”当谈到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迅速上升的原因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首先关注了“学术指标”这一因素,具体包括发表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以及发表这些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素。

熊丙奇指出,近年来,中国大学普遍重视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也特别重视国际学术论文的发表。因此,在这样一个以学术论文为重要指标的排名表中,排名的提高是完全可以理解和预测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广利也对熊丙奇提到的学术指数因素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的迅速上升,直接得益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投资,尤其是“985工程”对大学的重点投资周广利说,“985工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科研平台为重点。这些都与科学研究有关,许多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都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名为例,研究占30%,引用占30%,学术声誉占7.5%,三分之二以上的指标与科研有关。”

此外,中国大学国际排名上升还有另一个间接原因,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了。“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大学水平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好,它的高等教育水平肯定不会差。”周广利说。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曹操对此深信不疑。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表现良好。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和不竭动力。”曹太盛说,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多年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部分大学(特别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政策产生了成效。“在实施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一些高校采取了积极措施,主动放眼世界,实施赶超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单侧反射水平

然而,排名迅速上升真的能反映中国大学的实力和影响力吗?事实上,有一个问号。

“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的表现只是部分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曹太盛说,由于人们对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可能会集中在不同的点上,而测量质量维度的选择因人而异,这就导致了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排名中排名不同的情况。

曹太盛说,教育或教育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性。然而,就排名工作而言,各机构更愿意选择一些易于衡量和比较的指标,导致一些大学排名较高,但学生培训质量仍不乐观。

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名为例。在其指标体系中,“教学”占30%,远远低于代表科学研究的“研究”(30%)和“论文引用”(30%)。事实上,在其“国际展望”指数下的“国际合作研究的比例”仍然有2.5%的权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比教学更重要”也在这些排名中一再得到加强。此外,“教学”指数包括15%的教学声誉、4.5%的师生比例、2.25%的博士学位授予比例、6%的学科类别和2.25%的教师人均学校收入。这些都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谈不上教学质量。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学院讲师张认为,曹太盛的“重科研轻教学”在大学排行榜上一再被强化,这是他先天不足造成的。

“大学排名是基于各种科学测量。它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学术声誉、雇主评价、国际化等指标。通过使用一套简化的指标进行粗略评估,大学很难具备科学特征。”张表示,由于人才培养指标具有数据采集困难、数据采集成本高的特点,各种排名基本上都被回避,因此高校评估自然难以反映人才培养的实际质量和效果。

即便如此,在周广利看来,单方面的排名列表也有其优点,因为每个排名列表都有其价值取向。

“我们通常认为,如果一所大学在任何排名中都表现出色,那它一定是一所好大学。”周广利说,如果一所大学在任何排名表上都很差,那么它一定很差,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一所大学在某些排名中表现良好,而在其他排名中表现不佳,只能说它是独一无二的。

排名中的大学

从本质上说,大学排名是第三方对大学的质量评估,但它不是让专业人士看到的,而是主要帮助外行了解大学。与专业素质评估相比,它的优势在于使用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然而,在几位受访专家看来,我们也应该通过大学排名的数量来看到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我们过于重视排名,我们可能会一边倒。事实上,排名榜中难以反映、衡量和忽略的是人才培养。”周广利表示,中国高校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排名中的突出表现表明,科研工作做得很好。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支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前,中国大学做得还不够。

张认为,通过大学排名,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客观科学的结果,但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后的“棱镜折射”。

“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应该对排名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在特定的指标体系下,大学排名在某一位置是有其自然原因的。排名和合理解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张表示,我们应该多关注排名数据波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虽然商业大学的排名并不十分准确,而且每个排名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状况,是一种促进商业大学信息披露的方式,而学术界和国际专业组织并没有很好地提供这种方式。”

曹太生表示,对于排行榜,高校需要了解排行榜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指标选择的逻辑,然后根据各自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规划,有选择地利用排行榜上的相关数据作为参考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对此,熊丙奇表达得更加直白。

“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的迅速上升可以说是对排名的功利主义追求的结果。甚至一些大学也围绕排名指标建立大学,并将这一目标分解为教师。教师的学术能力、教育能力、学术贡献和教育贡献通过发表论文、应用课题和专利进行评估,从而使他们成为排名中的大学。“熊丙奇说,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大学最终会误入歧途,只会浪费更多的精力追求功利的结果,而不会增加学校的声誉和内部信息。

熊丙奇指出,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但在追求学术研究的办学过程中,许多大学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如果中国大学不回归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即使它们发表更多的国际学术论文,也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7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