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明清皇家子女为何易夭折?《酌中志》告诉你

科普小知识2022-01-16 10:52:16
...

明熙宗六子卒

1627年,明朝第15任皇帝奚梦瑶·朱总·尤肖于22岁去世。Xi宗的国号是天启,也被称为天启皇帝。在位七年后,天启皇帝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不幸的是都英年早逝,没有一个长大。天启皇帝没有继承人,*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移交给他的弟弟王欣·朱由检,后来又移交给崇祯皇帝。

天启皇帝是一项国家荣誉。他只活了22岁,他的六个孩子都英年早逝。非常遗憾。然而,他的悲剧并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如果我们看一下明朝皇帝的寿命和子女,我们会发现子女的短命和早逝几乎是明朝皇帝的一个普遍现象。

明清皇家子女为何易夭折?《酌中志》告诉你

皇帝明天开放(网络地图)

北京失陷时,明朝有16位皇帝,其中只有4位活到50岁:明太祖朱元璋活到70岁,成祖朱迪活到64岁,嘉靖皇帝活到59岁,万历皇帝活到57岁。其他大多数皇帝都是在40岁左右去世的。

除了长寿,大多数皇帝都不满意他们的孩子。景泰、天顺、弘治和嘉靖都是由一个儿子传下来的,而郑德和田七根本没有继承人。洪、宣德、程华、万历是仅有的四个子孙较多的民族。

在明朝,婴儿过早死亡并不罕见。然而,在一个皇室家庭中,六个孩子的死亡率达到100%是非常不寻常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

太监笔记揭示可能的原因

记录末世时期皇宫秘密的最详细、最可靠的书被称为“谨慎之书”。

该书的作者刘若愚是明朝皇宫里的一名太监。刘若愚出生在一个好家庭。他的家族继承了延庆魏的组织指挥权。他的父亲应该是辽阳高级官员谢榛的副总指挥。他也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万历二十九年,刘若愚入宫为宦官。知识在任何地方都是力量。刘若愚是宦官中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宫中干得不错。天启初年,刘若愚被派到内厅管理公文。

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解除了魏忠贤的权力,刘若愚被诬告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这本书《议事录》,详细记述了他几十年来在皇宫中所见所闻。他申诉了自己的冤情,最后被释放了。

明清皇家子女为何易夭折?《酌中志》告诉你

《议事录》的书影(网络图)

刘若愚在皇宫里呆了几十年。在整个天启和他的文化知识之后,刘若愚在皇宫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对皇宫中各种事件的记录非常可信。

刘若愚在他的书中介绍了皇宫中的各个职能部门。谈到积薪部,他写道:“宫中所用的红箩炭,都是益州一带山上的硬木做的,运到红箩厂,按大小锯割,做成小而圆的净箩,里面装满了红泥刷箩,故名‘红箩炭’。每只长脚的直径从2到3英寸不等,温暖耐用,灰色,不易爆。例如,长时间下雨后,性还没有耗尽,而且火气太大,这会伤害他人,导致头晕、昏迷和呕吐。成年人没事。王子和小女孩怎么会年轻?此外,宫殿里的咸味木头被用来做地面和平整墙壁,这通常缺乏乡村气息。任何害怕感冒的护士和皇帝的孩子或被这种毒药毒死的人都会自然死亡,这是非常痛苦的。”

如果刘若愚的记录是真的,那应该是许多皇子在冬天因烧炭而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事实上,一氧化碳中毒不仅见于明代,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也几乎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溥仪在宣彤十二年十一月的日记中记载:“二十九日,阳光明媚。夜里一点钟,我被吵醒,感到很不舒服。而下来,才知道已经被煤毒死了。他们两个去前面的房间,晕倒了。”

不建烟囱造成的灾难

在中国北方没有集*暖的地区,冬天门窗经常关闭,室内用煤或木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很常见。为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必须避免室内一氧化碳积聚,避免积聚的方法是除了通风之外使用烟囱。

然而,紫禁城里碰巧没有烟囱。

紫禁城冬天有烧炭工具,从大的到小的都有。大的有吸烟笼,可以达到一米多高,重达数百公斤。较小的一个有一个炭炉,炭炉分为手炉和脚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火盆。

明清皇家子女为何易夭折?《酌中志》告诉你

紫禁城里的炭炉

这些烧炭工具都没有排烟装置。为什么?因为皇帝有钱,他使用无烟燃料。

正如《战国策》所言,宫中使用的取暖燃料叫做红篮炭,是由益州周围山区的硬木制成的。烧好后,运到红筐厂,按大小锯断,做成小圆箅筐,再用红粘土灌满筐,故名“红筐炭”。

木炭是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由木材或木材原料的不完全燃烧或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而成。红篮子木炭由硬木制成,“温暖耐用,灰色,不易爆”。它属于木炭中的“白炭”,是一种高档产品。它燃烧时不会冒烟。

既然没有烟,根据古人的常识,就不需要烟囱。

毕竟,成年人并不总是呆在家里。那些照顾皇帝孩子的哺乳母亲如果感到压抑,可以到外面呼吸一些空气。但是,婴儿龙子龙孙,恐怕没有人敢在寒冷的天气把他们带到户外通风,而只能长期被一氧化碳中毒,导致过早死亡。

来源:光明网,原标题是“紫禁城无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