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专业的自我窄化对大学未来的影响

科普小知识2022-06-12 09:23:56
...

■你好,小李

目前,中国大学有一种趋势,即大学敦促本科生尽快联系他们的专业。一些优秀的理工科大学生甚至早早加入了教师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接触到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大型科学仪器。成功的教师也鼓励本科生参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本科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本科生承担的研究项目数量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排名的指标。

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各类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科研能力一直在下降。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研究生只相当于以前的本科生,而博士生基本上接近研究生。这种倒退的趋势自然是大学管理者所担心的,而对大学生来说,扭转这种局面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尽快参与教师进行的科学研究。

这种看似英国经验主义的改进方式就其吸引力而言没有问题,但它总是让人感到一种“不要在起跑线上输”的情结。这条起跑线自然是“国际化”的因为管理者明白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比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生更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所以他们想通过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弥补差距。

然而,这种方法很容易学习,并且它背后的思想经常被忽略。一方面,部门被分割,对冲墙甚至以“独立会计”的名义收取版税;另一方面,实验仪器设备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结合始终体现着权力第一的原则。有幸进入教师研究小组的学生自然是掌握关键点并出类拔萃的少数人。这些大学群体的基本要求很少体现在平等机会、宣传、共同所有权和共享方面。

如果“在起跑线上不要输”是类似改革的动力,“速战速决”是对效用的进一步追求。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本科生将能够很快取得成就,通过尽早进入教师的研究小组,并按照相对成熟的研究路径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然而,从一开始,我就进入了专业细分下的特定研究领域,盲目从事过于具体的工作。这更像是一个为研究老板工作的研究助理,而不是接受全面教育。这是一部目标明确的作品,而不是一部专注于兴趣培养的纯粹研究。

然而,问题是这种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大学获得成功的捷径,尤其是在拥有科技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中。

我们看到有些专家不是站在高高的钻台上操作钻头,而是在平地上拿着一根针(不是中医针灸的银针)。从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到副教授和教授,都使用这种针。应该说他们真的很深,但是他们的脸真的很小。

知识影响视力。没有相对广泛的知识,一个人无法超越自己的经验和局限。正因为如此,大学现行的教学奖励标准鼓励“一次性”教师。有了头衔和地位,就可以承担“教学改革”工程,带领学生获奖,这几乎成了展示“教学能力”的例行公事。这比努力备课和讲课容易得多。然而,有形的成就和无形的教育之间的内在冲突往往被前者的兴奋所抛弃。

所有这些追求和表现可以归结为一点:自我缩小,这也是国内大学的一种趋势。无论是打着“专业深化”的旗号,还是打着“适应就业”的幌子,专业化都在不知不觉中被理解为在缩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立竿见影”。

过去,我们说过专业精神消除了大学的地位和价值。因为一旦大学成为职业培训中心,它就会成为公司和企业的附属品。它相当于公司和企业的供应商。本着服务消费者的精神,它只能跟随公司和企业的领导。只有公司和企业才能改变自己的形象。

事实上,职业自我收缩也是如此。它实际上把大学变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部门。毕业生不仅不再有能力对社会说话和影响整个社会,而且他们也将满足于扮演社会角色,充其量,他们将是工作后“吃东西”或“参观这里”的“游客”。但是一旦你在专业细分后离开这个领域,知识和认知的短板将会立即暴露,这样你的信心将会受损,你的声誉将会丧失。关键是,理想的大学,曾经令人向往的高等学府,不再存在了。

《中国科学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8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