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课题经费用于学术研究不足三成
近年来,中国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增长,*财政科技支出保持每年20%以上的高增长率。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最近的一项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科研经费的使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出现了流失、挪用、贪污、挪用等现象。
获得资金的方法有很多种。
《经济参考》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于科研本身,从支付工资和福利到收取饭卡和电话费。科研经费几乎是“万能的”,获得科研经费的手段“五花八门”。中国金融协会理事、南京审计大学教授蒋大明认为,某些课题的研究经费实际使用不到50%,甚至不到30%。
一个是挪用。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许多人把科研经费视为“唐僧肉”,千方百计地充实自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涉嫌向其公司转移国家重大科技资金而被捕。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因将巨额科研资金转移给自己拥有的两家皮革公司而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最近,一些暴露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是扩大用途。一些单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态度基本上是谁得到经费,谁对经费负责。单位收到科研经费后,提取部分管理费,其余的项目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环节往往由项目负责人单独决定,这容易导致资金私用和挪用的发生。有些单位“吃、喝、拉、撒、睡,都依赖资金”。科研经费用于支付工资和福利、出国留学、吃饭、买车、运输、建房、装修、购买家具,甚至有些经费不能说它们去了哪里。
三是弄虚作假。有些人总能想出各种狡猾的策略,借口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包括编造劳务人员名单或使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用”,以差旅费、办公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等。伪造合同,伪造账目等。
记者发现,许多单位在财务报销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个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说,从财务角度来看,他们只审查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是否合理。许多科学研究人员承认,当他们向财务部门报告时,如果遇到困难,他们通常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来“适应”它们。
问责机制不完善和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了问题资金的出现。虽然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了资金管理的操作措施,但许多措施在实施中容易扩大。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处罚包括“内部通知”和要求项目经理返还非法资金。
过于关注项目启动而不是验收会导致资金损失。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导致了项目审批重于管理、申请轻于验收的严重现象。只要项目成立,资金就可以获得。科研过程的管理和科研成果的评价被忽视了。很难保证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毫无进展”或者只是停留在纸上。结果无法转移和转化,导致资金损失。
一些专家指出,在申请项目时,中国的科研基金决定如何使用这笔钱。只要在花钱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真正关心结果。
某研究机构自动化研究所金融资产部主任表示,当国家科技投入在微观层面付诸实施时,并不是每个人都关心哪个项目能促进经济发展,哪个项目能获得诺贝尔奖。在被接受的时候,他们也是同一个圈子的成员。有些专家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所以最好互相问候。
记者了解到,许多有竞争力的项目现在拥有巨额资金,从数千万到数亿不等。许多研究人员热衷于从事这些项目。然而,许多项目缺乏原创技术,包装越来越严重。它们也被称为“集成创新”。更重要的是,许多项目建成后无法转化,造成科技资金的严重浪费。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表示,目前,国家科研项目正在拿钱养活一批人。当这些人完成了项目,没有钱,他们将不得不转向其他项目。今年他们将制作杯子,明年他们将制作桌子。结果只是半生不熟,杯子和桌子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
吉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受国家和地方科研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2003年到2012年,吉林省高校授权的专利数量和转让的技术合同数量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吉林省高校技术转移成果226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1项。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4.8%。
南京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论文和科研成果都被金钱砸得粉碎,但真正有意义的并不多,真正在市场上得到检验的也不多。这个研究泡沫必须被挤干。(原标题:科研经费“跑冒滴漏”严重损失不到学术研究项目经费的30%)
下一篇:科学家或解开纠缠光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