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是哪个少数民族 李元昊为什么姓李
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不过李元昊本人并非汉人,而是党项族,为什么李元昊会姓李呢?这就要从他的远祖说起了。李元昊祖上是鲜卑拓跋氏之后,唐朝时期拓跋思恭曾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因此被赐李姓。但到了李元昊这一代,他放弃了李姓,改名嵬名曩霄。很多朋友可能并不了解党项族的历史,这个族群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故事呢?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政权,此前他放弃唐赐的李姓与宋赐的赵姓,改名嵬名曩霄,标志着彻底脱离了中原王朝,直到公元1227年被雄起的蒙古所灭,领土包括今宁夏全境、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西夏能够在两强(大辽与北宋)间立国,偏处西北一隅189年,确有其非凡的能力,实际上拓跋家族统治这一地区可以上溯到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被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实际统治了三百余年。
西夏,其实是宋朝对其的称呼,元昊建立国家,叫“大夏”,都城设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主体民族是党项羌,《隋书》中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境内有汉、吐蕃、回鹘、吐谷浑、鞑靼(蒙古族的一支)以及契丹人。
党项羌属于西羌别支,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见于史料,到了隋唐时夹在中原王朝与吐蕃、吐谷浑之间,时而附吐蕃或吐谷浑,时而附隋唐,因此隋文帝与武则天先后两次内迁党项,之后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为主,渐渐形成八个大部落:拓跋氏、野利氏、费听氏、米擒氏、往利氏等。
看到“拓跋”这两个字眼,不由让人联想到鲜卑这个民族,鲜卑众多部落中有一个十分强大又显赫的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事实上,南北朝所谓“五胡乱华”恰恰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党项人受到吐蕃与吐谷浑(鲜卑的一支)等的影响,民族间相互通婚融合,便有一支鲜卑拓跋加入到党项的行列,并且形成一支拓跋氏。
唐代林宝记载:“开元后,右监门大将军西平公静边州都督拓跋守寂亦东北蕃也。”
这个拓跋守寂是党项大首领拓跋思泰之子,被称为“东北蕃”,也就是说拓跋守寂不是党项羌,是东北的鲜卑人,是安史之乱后,唐大将郭子仪建议把这支拓跋部党项人迁到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的故地,当时称平夏,由之,这支拓跋所统领的党项羌人又被称为:“平夏部”,日后建立西夏的元昊就出自这部。元昊立国,就自称是北魏的后代,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根据的,决非冒认旁大枝。元昊当年给北宋上表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就是北魏)之初基。”
西夏臣僚罗世昌也说:“先魏衰微,居松州者,以旧姓为拓跋氏。”
《辽史》中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
《宋史》中的《宋琪传》中有:“自银、夏至青、白两池,地惟沙碛,俗称平夏拓跋,盖番姓也。自麟、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谓之南山野利,盖羌族之号也。”
从宋琪传中也可以看出,拓跋氏不属于羌族,而应是鲜卑人,而野利氏属于党项羌族的大姓,两者不容混淆,应该严格加以区分,也就是不同的族属。
到了唐朝后期,唐国势衰落,党项逐渐强大起来,唐*对其施行经济*,勉强遏制党项的发展势头。
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拓跋思恭凭借实力占据了宥州(位于今陕西靖边县,隶属于夏州节度使),自封宥州刺史,刚刚即位的唐僖宗听说后自然老大不高兴,这是需要朝廷任命的,不是自封的。但还没来得及处理他,黄巢起义爆发,愈演愈烈,最后攻入唐朝京城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避难。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响应唐僖宗号召,率领夏州党项军队追随沙陀人李克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同年四月,夏州节度使诸葛爽投降了黄巢,唐僖宗便任命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赐军号曰“定难”。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赐李姓,正式册封为夏州节度使(后称定难军节度使),由此,以夏州为中心,据有夏、绥、银、宥四州之地,不久又把静州纳入版图。
从此李思恭(拓跋思恭)家族在定难五州广施恩德,树立威信,深得人心,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无人能撼动。
转眼到了五代时期,李思恭孙子李彝昌被手下部将高宗益杀害。
夏州诸将又杀了高宗益,推举李彝昌族父李仁福为留后,不久被后梁册为节度使,又进封陇西郡王,可见拓跋家族的*无人能撼动。
后梁被沙陀人李存勖所灭,建立后唐,李仁福又臣服后唐,被封为朔方王。
李仁福去世,其子李彝超继任。后唐想趁机歼灭割据定难地区的李氏(拓跋)*,派大军突袭夏州,结果被党项人打得惨败,只好承认李氏接着拥有定难地区。
五代十国,皇帝人人坐,政权走马灯似的,而党项李氏始终稳稳把控着定难五州之地。
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摇身一变取代了后周,建立宋王朝。
此时的定难节度使李彝殷立马遣使进贡,为了避讳赵匡胤父亲李弘殷的“殷”字,改名李彝兴。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闻宋朝缺少战马,进献良马三百匹,令赵匡胤龙颜大喜。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兴病故,赵匡胤追赠太师,夏王,授其子李光睿为定难节度使。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李光睿死了,其子李继筠袭职,但两年后也死了,他的弟弟李继捧继位。
赵光义看到这党项李家根深蒂固,代代世袭,不是什么好事。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天上掉了馅饼,李继捧带着一大家子人入朝了。
寻问的过程中,得知李继捧的叔父加兄弟辈不服他的领导,认为他没资格继承节度使的位置,这让他十分不安,生怕出了乱子,所以愿意留在京城,过逍遥的日子。
这是赵光义求之不得的美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李氏(拓跋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来,彻底根除西北这一盘踞一百多年的危险*。
一面派了曹光实为四州都巡检使带人接收定难地区,一面派人负责搬迁李氏家族举家入京。
这李继捧有一个族弟叫李继迁,时为管内都知蕃落使,年方二十左右,血气方刚,又智勇兼备,不肯入朝,诈称出城为乳母送葬,带着一家子几十人遁入一个叫地斤泽的地方。这个李继迁就是元昊的祖父,为元昊打下立国的基础。
作者:陈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