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郑树森院士:最好的爱情是势均力敌
今年情人节,李兰娟院士在武汉前线,注定无法回家与丈夫郑树森团聚。她带领的团队与钟南山院士、王晨院士共同承担了加强湖北省武汉市乃至全国复杂危重病会诊和治疗的任务。
2月11日,李兰娟院士进入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重症监护室。她白色的防护服上有一个大大的“武汉加油”。今天,李兰娟院士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中国已经10多天了。这位73岁的老奶奶一天只睡3个小时,和当地专家一起站在“武汉抗疫战争”的最前线。
谈到武汉的关闭,我不得不提到李兰娟。1月22日,李兰娟队建议武汉必须严格*这座城市。23日10点,武汉关门了。
央视记者董倩问她:“当时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因为这个决定并不小,尤其是在春节的背景下。”李兰娟诚实坦率地回答说:“因为疫情已经达到了紧急的程度,只有严格控制传染源,疫情才能不发生。”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使李兰娟院士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如果有任何闪失,提出建议的人将受到无数人的谴责。然而,她却无动于衷。2月2日凌晨,李兰娟队自愿抵达武汉。当她出去的时候,她说,“我计划在武汉呆很长一段时间,和那里的医务人员一起工作。”
李兰娟院士将于今年30日赴武汉。那天,她派了一群朋友。图为她的丈夫郑树森在厨房做饭。她还补充了一段话:“今天我很放松,我不能烧年夜饭,郑院士将代替它,手术刀将改为菜刀。”
鲜为人知的是,站在“铁娘子”李兰娟身后的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李兰娟是传染病领域的领军人物,而郑树森是肝移植领域的权威专家,医术精湛,是中国联合多器官移植事业的先驱。
这两个人已经认识45年了,很少吵架。这是医学领域最亲密的爱情故事。
70年代的校园恋情持续了45年,几乎没有争吵。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路镇夏路村。他的父亲因为眼疾无法工作,他的家庭靠他母亲销售的山货为生。
虽然她的家庭很穷,但她从小就喜欢阅读,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她回到自己的村庄,成为一名“赤脚医生”。这个村子里有400多个家庭。不管谁的家人生病了,不管是深夜还是刮风下雨,她都会去看望他们进行诊断和治疗。李兰娟的医疗之路也已经开通。
郑树森的医学之路是从小就播种。郑树森出生于浙江省。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在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一家中药商店。他经常闻一闻药,然后进去看中医,摸摸脉,给病人开药方。那时,他渴望成为一名医生。
1970年,李兰娟通过努力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在这所大学,李兰娟和郑树森相遇并相爱了。在李兰娟的记忆中,两人之间的日期是从家到医院,从医院到家。“他经常在舞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半夜一到两点是很常见的。”
1975年,他们邀请了几位亲戚朋友,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这对忙碌的夫妇甚至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婚姻之夜。结婚那天,我收到了郑树森父亲生病的消息。李兰娟主动陪他回家,说很多人都很照顾他。两人拿着铺盖,在火车站睡了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的记忆仍然记忆犹新。"虽然当时的条件很困难,但心还是很甜."
当时,他们的工作条件是“不间断的”。李兰娟曾透露,尽管他们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两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是从起床到到达医院的那一小段时间。
“早餐是我们一天中唯一一起吃的一顿饭,”李兰娟说。尽管如此,他们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集中在“病人情况危急,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和“我下午有一个学术报告要讲,中午我要飞往北京”等话题上。
他们的两个儿子也比同龄人更早学会独立,他们的大儿子扮演着父母的角色。“一个孩子般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他的弟弟坐在后座上。无论晴雨,他每天都带他去上学。那时,它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李兰娟曾经回忆道。
虽然这对夫妇没有时间一起旅行和欣赏风景,但他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普通的快乐。
在香港学习期间,郑树森碰巧遇到了病重的岳父。担心丈夫分心,不敢说实话,李兰娟悄悄地跑回来陪了他整整一个星期。他亲自为他的岳父注射并悬挂水,诊断并治疗他的疾病,直到他完全康复才离开。虽然李兰娟的母亲在90岁时遭受了两次骨折,但是是郑树森亲自决定进行手术的。
下班后,李兰娟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和越剧。她已经结婚40多年了,但她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郑树森先生喜欢舞剧,所以舞剧成了他妻子最大的爱好。“只要我有时间,我会尽可能陪他去看,尽管我几乎每次都会迟到。”
“我们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他甚至会在工作到深夜后等妻子回家。
当被问及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志同道合,互相关心;相互支持和理解。”
“医学狂人”夫妇的亲密爱情
20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猖獗,死亡率高达80%。
李兰娟致力于拯救人类,但却苦于有限的医疗,从未能找到治愈的方法。医生的心非常善良。在李兰娟的记忆中,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一开始,我们工作的314重症监护室似乎被施了魔法,很少有人能活着出来。”
在一名20岁的年轻人入院后不到10天,黄疸迅速上升,胃肠出血,昏迷,不排尿,人很快就消失了。此后,另一名重型肝炎患者死于消化道大出血,浑身是血,甚至他的家人都不敢接近他。
李兰娟擦洗病人的身体,穿上裹尸布,把记录纸别在他的胸前。“我没治好他。我不得不让他一直走下去。”
因此,年轻而固执的李兰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治疗肝炎的医学难题中。
1996年,和他的团队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建立了“李-ALS”人工肝支持系统,使急、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和好转率从11.9%提高到78.9%,开辟了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新途径,挽救了无数家庭。
自那以后,她还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了Li-ALS,为肝移植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有效地减少了术后排斥反应,并为肝移植前后的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
从那以后,李兰娟声震公司成为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先驱,并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导者”。
2013年3月,以李兰娟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上取得突破。《柳叶刀》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活禽市场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感染: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的论文。截至2016年12月,李兰娟已经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其中200多篇发表在《自然》、《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SCI期刊上。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人工肝》、《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流行病学》等36部专著。
在事业上,丈夫和妻子一直很亲密。
郑树森院士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他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的倡导者和器官移植界的领袖。可以说,在过去的20年里,他见证了中国肝移植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外科医生进行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不到20%。以肝移植为例。经过郑树森院士等专家的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三倍。
20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去香港大学外科玛丽医院做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他作为第一助手参加了香港第一次人体原位肝移植,并成功地被列为香港十大新闻之一。
公共信息显示,自1993年浙江省进行第一次肝移植以来,郑树森已经进行了860多次肝移植,包括150多次活体肝移植。良性肝病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5.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1年,一名9个月大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接受了其母亲的活体肝移植,这是当时中国最小的儿童肝移植。这孩子健康成长。
2001年,中国首次实施了成人右半肝扩大肝移植。
2007年,为一名出生仅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进行了亲体肝移植,并再次刷新了*最小患儿的亲体肝移植记录。
郑树森先后帮助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实施肝移植。他将自己的技术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极大地促进了器官移植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2006年,郑树森在世界上首次为中国肝癌肝移植受体的选择制定了“杭州标准”:
1.无门静脉癌栓;
2.肿瘤累积直径≤8厘米或肿瘤累积直径≥8厘米,术前甲胎蛋白≤400毫克/毫升,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杭州标准”,肝癌患者的移植机会增加了37%,给了更多无法接受手术的肝癌患者生存的机会。
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重建医学院后,郑树森在该校担任博士生导师,并在大学编写了一些教材,如《外科》。郑树森在教学生涯中先后培养了160多名博士生和6名博士后。作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先驱,郑树森拥有丰富的学术代表性著作,在SCI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2001年,郑树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郑树森当选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国院士。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医学与卫生(传染病与传染病)系。
这个小家庭非常疼爱他,三次把他的妻子送上了“战场”。
因为在主要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的相关性,李兰娟将把病人转移到郑树森,并要求他考虑在肝功能衰竭不能用人工肝技术治疗的情况下进行肝移植。
然而,在治疗一些患有严重肝病的患者时,郑树森会建议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先尝试人工肝疗法。"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出路的."
夫妻之间的转诊往往让患者感到非常幸运,因为“两位院士一下子就能为自己看病”,而更合理和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许多患者得以康复和重获生命。
这个“小家庭”因为相同的医疗利益和联系而冒了很大的风险。
十多年前,非典肆虐。李兰娟当时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责无旁贷。
浙江省卫生厅在浙江省发生非典病例的当天早上5点钟向公众宣布了这一消息。当晚,杭州隔离了1000多名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其中许多都受到了责难。
李兰娟说:“但是我坚持这么做,因为根据传染病法,已经达到甲类传染病水平的非典是可以隔离的。”后来,浙江省有超过110,000人被隔离和观察。后来,它证明了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有效方法。
由于早期传染源控制良好,浙江省未发生医务人员感染或“二代感染”。在浙江发现首例“非典”病例后48小时内,李兰娟率研究小组缴获了患者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功培养分离出“非典”病毒,完成了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了特异性检测“非典”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获得发明专利,并出版了《非典》专著。
新的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全球安全的一种主要的持续性疾病。
2013年,H7N9禽流感在长江三角洲出现。4月8日晚8点30分,刚刚开完一个重要会议的李兰娟接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的电话,称镇江市一名H7N9重症患者是一名怀孕五个月的孕妇,需要李兰娟方面紧急会诊。
李兰娟带领专家组立即出发,凌晨1点左右到达,李兰娟检查了病人的病情后,根据病人的情况,向当地医生介绍了“四抗两平”的原则,并让他们按计划进行治疗。会诊结束后,她立即返回杭州,已经是早上6点了。小睡一个多小时后,李兰娟于上午8点再次出现在会议室。
面对H7N9疫情,由李兰娟领导的项目团队发现,82%的疫情患者有接触活禽市场的历史。对相关活禽市场的黄浦江鸡、鸭、鸽和死猪样本的研究表明,从患者身上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与活禽市场上从鸡身上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4%。
“以上几点证明,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头,该病毒是通过家禽传播给人类的。”李兰娟表示,项目团队发现,通过新兴传染病的大数据模型分析,关闭活禽市场可以将H7N9感染风险降低97%至99%。
关闭活禽市场的决定也给李兰娟团队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很有必要。活禽市场关闭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避免了向全国蔓延,大大减少了经济损失。”李兰娟说。
李兰娟院士有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在2020年的春节,一些人忙着回家,另一些人忙着逃离,一群人正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李兰娟再次成为“逆行”之一。李兰娟,一位73岁的老太太,带领着队伍奋战在防疫的第一线。
同年30日,郑树森院士自告奋勇为即将赴武汉的妻子做了一桌菜。他为妻子练习,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决定。
那天,李兰娟院士派了一个朋友圈子。图为她的丈夫郑树森在厨房做饭。她还补充了一段话:“今天我很放松,我不能烧年夜饭,郑院士将代替它,手术刀将改为菜刀。”
“我只想成为一名好医生。”
当我们被乌云笼罩时,有些人愿意变得光明。他们不去想它,也不关心自己。
1月22日,李兰娟队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封闭。第二天10点钟,整个武汉市将被关闭。
提出关闭这座城市的建议并不容易。如果有任何错误,提出建议的人将成为历史的笑柄,将受到所有人的谴责。
不久前,*电视台记者董倩对李兰娟的采访被播出。记者问:“当时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因为这个决定并不小,尤其是在春节的背景下。”李兰娟诚实坦率地回答说:“因为疫情已经达到了紧急的程度,只有严格控制传染源,疫情才能不发生。”
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但是李兰娟不在乎。她严谨真诚的学术气质和在战争中的果断魄力让每个人都放心了。事实也证明,武汉的关闭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大规模蔓延。
有人主张泡腾片和板蓝根可以预防新的冠状病毒。
她问:“你没病的时候吃什么药?”
有些人散布谣言,吸烟者相对安全。
她说,“不要谈论这个,这是错误的!真是一团糟。”
有人抢劫双黄连口服液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她主张,“如果你没有病,就不要乱吃药。”
“我只想成为一名好医生。”李兰娟院士说。
"要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医生,就要用我最好的岁月和技巧来拯救病人."郑树森院士说。
医生很善良。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李兰娟和郑树森几十年来一直遵循“先治疗后付费”的原则。更令人钦佩的是,这对夫妇还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2012年,他们共同捐赠并成立了“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两年后,为了培养一流的医学科学家,设立了“舒兰医学奖”。
所谓“像一个信徒一样忠诚,在这个国家没有人像一个学者”是普遍的情况。
国有战争,被召回,战争胜利。今年春天,中国医务工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触动。
李兰娟院士和郑树森院士已经70多岁了,几十年来,他们拯救了生命,帮助了伤员。尽管他们应该很年轻,但他们仍然坚持在抗击艾滋病的前线的使命。他们为这片苦难的土地努力工作,夫妻很难团聚。这位45岁的医疗夫妇的奉献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在情人节,我要感谢每一个医疗家庭为赢得这场战斗所做的努力。我要感谢你为了每个人放弃了你的小家庭,并展示了你对生活的责任和你对爱情的责任。灾难过后,春天的花朵将在不远的地方绽放。
向英雄致敬。
上一篇: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下一篇:傅伯杰:“调剂”出的中美双料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