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院校走新路,应用型发展结硕果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占“全国高等教育的一半”。新建本科院校立足本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走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路。
中国新大学运动:应对经济新常态
新建本科院校拥有“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
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上大学的愿望日益强烈,一大批新的大学应运而生...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需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扩大。截至2015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1219所普通本科院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实际上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
“中国新大学运动”创造世界奇迹
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进一步优化了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为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它也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通向地级市、县级市,实现了许多家庭和个人的梦想。它们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平台,成为当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地,成为一个又一个地区最美丽的名片。应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壮大,创新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中国新大学运动”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面向应用程序的转变正在赶上“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面对变速、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节点,急需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然而,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企业也很难招到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引导一些高校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应用型模式转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战略。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自我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发展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首先,新建本科院校最适合转向应用型。他们办学历史短,历史包袱轻,改革成本低,阻力小,方向变化快。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占据地理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联系,为地方服务提供了巨大空间。其次,新建本科院校最有动力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激烈的招生竞争和严峻的生存压力。转型与发展是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国家政策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2015年3月,*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2016年3月,*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最后,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提供政策指导。新建本科院校资质评估方案强调“两个突出”和“一个导向”,即突出服务领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引导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发展指明方向,确立标准。
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发展是“百折不挠,更加正气”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一些率先进行应用型改革的大学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正在悄然进行。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资质评估,有效引导这些院校向“地方化、应用化”建设和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已经达到了“顶天立地”。它不仅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需要,而且立足于地方和产业,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截至2015年底,超过90%的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明确了“地方性、应用性”的定位。
回顾“十二五”规划:新建本科院校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时间和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们不仅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内涵建设等方面都朝着应用型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声誉和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优化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办学定位是因地制宜,面向应用。注重优化教师结构,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相结合,双师型教师得到有效拓展和发展;加大教学投入,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围绕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由“资源投入型”向“能力产出型”转变,人才素质得到提高。
新建高校的强力扩张,“上大学难”不再是问题。
“十二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以下均不含独立学院)数量继续增加,年均增长30余所,*国高等教育的一半,极大缓解了人民“上大学难”的问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基础。
所有的省市都被覆盖,新的学院和大学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在当地诞生和成长,与当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和非首都城市倾斜,布局进一步优化。在此期间,58.7%的新建高校位于非首都城市。到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已广泛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覆盖196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覆盖率达到57.8%。中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比例比2011年提高2.4个百分点。对于一些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结束了没有本科教育的历史,成为当地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新建本科院校布局的扩大,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能力本位”教育成为地方的名片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现从“强调知识转移”到“强调能力培养”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开始注重内涵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由“资源投入导向”向“能力产出导向”转变。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推进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率保持在90%的高水平,近70%的毕业生进入工业企业一线,经过多年努力,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为所在地区或行业的骨干。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能留、能下、能用”,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作风踏实,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达到90%。
聚焦转型:面向应用的开发开启新篇章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2009年,教育部开始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资质评估。评估方案强调“两个突出”和“一个引导”,即突出服务领域(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引导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标准。以应用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已经在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逐步实施。
1、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学科、培养理念、师资等方面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与行业、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将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支出比例为9.4%,实践教学支出比例为39.8%。实验开放率达到95.6%,40.5%的高校实验开放率达到100%,77.1%的高校完成了社会实践综合毕业培训。平均而言,每个新建本科院校都有107个校外实习基地。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地方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新建专业增长速度较快,已建成一批专业和品牌专业。数据显示,2000年新建本科院校设立了56个新的本科专业,2005年增至856个,2013年增至1156个。专业建设成果明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新建本科课程就业率达到89.5%,其中电子封装技术、房地产管理等15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新建本科院校有159个*专业,904个省级品牌专业和专业,444个重点建设专业,212个地方优势专业。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问题突出。专业科目的比例仍然相对较高。学科分布过于广泛和分散。专业重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利于集中资源创建优势专业,形成办学特色。部分专业招生和就业形势严峻,14.1%的专业录取率低于90%,43.4%的毕业生与专业相关性不高。
3.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积极整合相关课程,大力开设公共和专业课程,积极开设职业规划、创业教育指导等多元化课程,初步建立了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他们积极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发和创建一批网上开放的精品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实验课程建设,实验课程数量大幅增加。然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相对不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从传统学科教材向新型应用教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越来越合理,逐渐形成了一支基本能够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的教学队伍,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需扩大和提高。青年教师比例高的问题逐年改善,但如何提高行业一线经验和应用型建设水平仍需提高。教师的发展和培训已基本进入正常状态,有必要为各类教师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5、以合格评定为指导,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整合评估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意见》(教高[2011年第9号),系统设计了全国最高水平的教学评估体系。监测数据显示,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毕业就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方面,经考核合格的院校明显优于未经考核合格的院校。合格评估充分发挥了促进教学建设、促进资金投入、促进管理规范化、促进质量提高的作用,评估促建设、评估促转移效果显著。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已初步完善,各类内部管理人员数量达到基本要求,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6、以“两个满意”为标准,来判断人才和服务的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二是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毕业生总体上对母校满意,他们的工作与本科专业高度相关。希望学校加强创新创业、工程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对学校的工作普遍满意,但对国际交流平台和机会、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太满意。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期望较高,整体满意度较高。
展望“十三五”:应用发展的新视野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我们对科学知识和杰出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要始终跟上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高举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旗帜,立足地方、面向应用办学,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普遍共识推动下,正在积极探索应用型发展的新视野和新形式,这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需要,已成为社会各界期待的热点。
新建本科院校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必须充分把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七个关键要素: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应用的专业系统,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对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发动机,新动力
应用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建本科院校要牢固树立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理念。在“形似”的基础上,努力“神似”,开放学校,合作发展,校企互动,产教结合,创造特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相信到20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将全面崛起,实现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新跨越,实现“学生就业好、企业就业好、学校发展好、创新活力强”的双赢,成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片蓝天。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建本科帮助国民经济腾飞。
创新应用型发展道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深刻认识到应用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在沿着应用型发展的道路前进。它们的成功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推动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问题的深入改革,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意义深远的重大变革。如果能合理引导这数百所新建本科院校,帮助它们顺利完成转型,将对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现实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头”和“引擎”。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成为中国由大到强全面发展的平台和引擎,新建本科院校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我相信,这份报告能够满足各级教育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监控的要求,使全社会科学把握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态势,鼓励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之路,更好地引导和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大学转型,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业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震惊!日皇室公开承认中国是其祖宗
下一篇:都治小儿咳嗽,这俩药有何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