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展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成效
中国科普网(记者陈杰)3月1日,北京市召开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北京市委书记蔡琦、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科技创新促进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办”)副主任隋振江、市委副秘书长郑、市*副秘书长刘迎春、北京市科委主任出席会议。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共有212项成果获得2018年北京科技奖。其中,“超精密双平台技术及纳米运动精密光刻机应用”等24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他以“30纳米染色质纤维结构及其动态调控分子机制研究”等58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视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与运营服务”等130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奖三等奖。这些成果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国际热点前沿领域,支撑高质量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
据了解,2018年北京科技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44岁,45%的获奖者是40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才。在212个获奖结果中,189个(89.2%)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获得的。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隋振江在讲话中指出,一年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党*、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减量化发展、创新发展、优质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全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高科技、尖端经济结构”作为中心工作。在*各部门、全市各单位和首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隋振江强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首先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二,解决“谁来做”的问题,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性科技创新带头人、国际创新型企业家等。,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做好人才发展的服务保障。第三是落实“怎么做”的问题。我们要继续深化科技*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的作用,培育更多的创新成果,落实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好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政策。第四,解决“到哪里去做”的问题,要抓好“三市一区”主平台建设,协调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和各区发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
在随后的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徐强做了题为《力争率先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突出的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2018年北京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情况。他指出,2018年是北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的一年。年初确定的224个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完成率达到96%,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对全社会研究和实验发展的投资强度(R&D)居全国第一位。每万人有111.2项发明专利,居全国首位。69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国家一般项目总数的30.8%,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2018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北京主导并参与了6个项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5万家,创历史新高。北京在“2018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一。美国市场研究机构世邦魏理仕(CB Insights)发布了全球科技中心报告,该报告将北京列为快速发展的科技中心。英国《自然》杂志的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学研究城市》公布了世界科学研究城市200强排名,北京位居世界第一。
徐强指出,要落实市委常委全体会议和驻京办部署的2019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218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一是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果。二是构建“三市一区”主平台,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新进展。第三,继续深化科技*改革,在解决影响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实施支持首都高素质人才发展的行动计划,实现人才聚集和培养的新优势。五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关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具体工作,市委副书记、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蒋泽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巧姐、北京航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刚印等嘉宾在会上做了交流讲话。
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一等奖
accessit
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