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本土化应多走“中国原创”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将转化为中国的创造。然而,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中国的原始能力并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呢?
2016年,一款名为“海斯”的自动双电源转换开关问世,并立即风靡整个行业。该产品不仅能保证用电安全,还能实现零线切换。当时,这项技术仅适用于该行业的少数公司。该产品在2016年推出时广受欢迎,现已扩展至欧洲和美国。
据了解,该产品的开发商是施耐德电气的中国研发中心。施耐德电气中国建筑业务研发副总裁坦言,这是“中国原创”的经典案例。“施耐德电气的“中国起源”的真正含义是基于全球研发平台,专注于中国市场,用中国人才和资源为中国市场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同时向世界输出中国智慧。”
当然,施耐德“创造中国”的能力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施耐德电气位于上海的中国R&D中心成立于1999年。施耐德电气中国R&D中心在经历了产品本地化、本地化和国际联合研发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十多年的积累后,于2012年开启了“中国原创”的新篇章。
“我们研究所能力的快速提高离不开中国庞大的人才库。”高申表示,重视人才是施耐德电气R&D中心实现“中国创意”的独特法宝。研发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体系,保证了团队的高度忠诚度和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电气在世界范围内推出了专家人才评级项目“爱迪生专家”。选择标准包括专利数量、是否参与重大全球项目、是否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等。获得“爱迪生专家”的评价是研发人员的一大荣誉,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这个拥有1000多名R&D工程师的团队在施耐德电气平均工作了7年。其中,R&D的关键人员已经在施耐德电气工作了超过10年、15年甚至20年。
当然,除了人才因素,施耐德在中国原有能力的提高也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施耐德电气的“中国发源”由当地团队自主决定,引领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创新开发新产品,并根据中国客户的差异化和定制化需求调整产品系列。施耐德电气每年在全球生产近500或600项专利,中国约占20%。目前,施耐德电气的中国R&D中心拥有900多项专利,与美国、法国和印度一起成为施耐德电气的四个全球R&D中心。
中国标准的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原始能力的提高。过去,中国的相关标准基本遵循国际标准。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些技术在某些领域逐渐领先于世界,中国在标准化方面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施耐德电气的中国团队积极与国家标准委员会和相关行业标准委员会合作,促进和参与相关标准的更新。
随着中国开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赶上其他国家,主要取决于中国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创新方面,施耐德电气等外资企业在研发中需要特别关注其本土化战略。除了练习内部技能,他们还受益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市场有一定程度的“中国原创”土壤。
下一篇:丁肇中的科学之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