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人民日报》(2017年9月14日,第22版)
暑假前,广州某指挥所“退伍军人报告小组”副组长、老退伍军人毛兰成来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后一堂课。他穿着军装走上讲台,用自己的一生经历给一年级学生上了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学生们说“他的心被动摇了”。
这是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汉大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内容为王”。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整合各种资源,以真情、真实、真诚激励学生。这样的思想政治课能让学生“解渴”,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内容为王”激发学习热情
“我以前对抗日战争没有深刻的感受。现在老师给我们看了旧照片和视频,这让我们回到了饱受战争蹂躏的时代。”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水利工程管理实验班2015级本科生秦丽感叹道。
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是武汉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要实现这一出发点,必须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入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说教。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说教。”学校党委书记韩进要求这样做。
过去,实践教学的主题是“中国的自信从哪里来”和“中国式*”,这是“高层次”的话题。新入学的学生经常感到无法参与课堂讨论。
目前,由于增加了“看中外动画电影中的文化软实力”、“普通公民与国家形象”、“我的梦想与中国梦”和“了解互联网+”等时尚话题,课堂讨论非常活跃,有时每个人都会形成“对抗”。
"实践教学课程并不完全是‘袜子’。"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杨军表示,教师将参与每一次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变化赢得了许多学生的称赞。“上了几堂思想政治课后,我发现我最大的变化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遵循同样的模式,”动力与机械学院2016级本科生田志强说。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考试与考核互补”。思想政治课教师孙来斌认为,这种新的课堂形式具有三维、多维互动的特点,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食不果腹”与“食不果腹”的矛盾,扭转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的现象。
新形式吹起“选修课旋风”
在“互联网+时代”和“95后”成为大学校园主体的时代,如何教授一门让青年学生学习、理解、相信和使用的思想政治课?武汉大学把思想政治课放到网上,探索了一套新的方法。
去年9月26日,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的四门思想政治课——大型网络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全国大型网络公开课平台“爱情课”网站上正式上线。这是该平台首次推出思想政治课。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郝爽表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网络红色”层次,第一季度选修课人数为8888881人,第二季度为65423人,使两个季度选修课总数达到154304门。大多数选择课程的人是本科生,这也吸引了在职教师和社会学习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被业界称为“武汉大学思想政治课旋风”。
上课前,老师在平台上发布课程任务和测试。学生完成后,老师可以根据反馈数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组织相应的讨论,解释和深入讨论。
许多学生认为网上和网下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学习更加有效和深入,也可以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聚集资源打破“孤岛现象”
不仅是课堂创新,武汉大学还将学校的各种力量、各种资源、各种课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了一个合力育人的体系,破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
武汉大学特别关注新生的第一课和毕业生的最后一课。每年九月,校长将带新生参观校园,谈论学校的历史,谈论校友,培养新生对学校的爱。每学期,学校领导都要上台给大学生们做关于党和形势政策的演讲。此外,武汉大学“邀请大师来给小班授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大牛”的爱国情怀。在“测绘大一”班,宁金生、龚建亚等六位院士和一批科学家组成了教师队伍,他们不仅精心传授专业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传递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优秀的工匠精神和真诚的爱国主义,成为班里最具特色和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门课也被称为“最豪华的基础课”。
打破“孤岛现象”需要大多数学生实践他们在生活中所学到的东西。2014年初,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开设了“赞美身边的好人”栏目,记录身边的好人,赞美身边的好人。这已经成为校园时尚,有近5000万人参加。
韩进说,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不仅要鼓励学生成功,还要促进学生成为有用的人,尤其是引导学生成为成年人。武汉大学要通过构建完整的体系,形成合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熔炉”,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