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以院所改革带动科研评价、资源配置调整

科普小知识2022-03-23 07:33:09
...

董晓东,45岁,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单从数字来看,他所在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马壮:8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20多名负责项目,40多个左右的项目,每个项目背后都有自己相应的项目资金。

但是到目前为止,当谈到成为国家科研团队的一员时,这位做了18年研究的科学家仍然有些“信心不足”。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一个科研项目,为某所大学制作演示仪器。办,可以得到2万到30万元的研究经费,但很难创新和学术积累;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可以寻找更有学术价值的大课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的研究人员可能会“饿”了。

最终,许多人还是选择了“做”。

"这是一个国家研究小组应该做的吗?"董晓东了解一些研究人员的情况,只有在他得到这个项目后才能生存下来。但是,根据目前“高射炮打蚊子”的情况,谁来打真正有价值的“飞机”——大问题?谁会去咀嚼真正服务于国家主要需求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硬骨头呢?此外,还不清楚高射炮是否有能力在蚊子长时间战斗后放下飞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许多科研院所在科技领域原有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研究课题重复、分工不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用中科院院长白的话来说:“现在还是有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研究所。很难有效地纠正诸如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同质竞争、分散和扩张等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突破这些制度和机制的瓶颈。”

让董晓东感到“振奋”的是,一场试图突破瓶颈的改革即将到来。

8月19日,中国科学院“第一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向社会公布。很快,这项计划被业内许多人称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科技领域最大胆的“改革方案”,中国科学院也被视为科技*改革的“带头人”。

虽然这不是国家宏观层面的科技改革,也不是对科研人员自身薪酬福利的微观调整,但这一中观层面的改革仍然受到媒体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触及了制约科技*改革的根源。

用白春礼的话说,目前,中国科技*改革的宏观顶层设计正在积极推进,微观层面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科技评价改革也在深化。然而,在中观层面上,科研院所的*机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仍然沿袭着长期以来的固有模式,成为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因素。

从“一个计划”的内容来看,其改革是以推进科研院所分类为突破口,“整合机构、瘦身、强身”,力争在2020年前按创新型科研院所、卓越中心、重点科研中心和特色科研院所四种类型推进分类改革。到2030年,中国特色的现代科研院所将形成相对成熟、固定的治理体系,并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中国科学院内的100多个研究所能否消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打破研究所内外的各种壁垒,使机构、人才、设施、资金和项目得到充分激活,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领导成员曾公开描述过目前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和“壁垒”:当科研项目争得不可开交时,科研机构和他们的研究人员“同舟共济”;当该项目的申请被否决,轮到为科学研究拨款时,“奇怪的同床异梦”开始了。当结果出来并提交奖励时,它将成为“同一个战斗空间”。

究其原因,是当前以资源和项目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造成的。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所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项目负责人通常只负责“资金”和“资金”的发起者,而不需要为研究所和学院“报告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因此,一旦该机构遇到大型国家任务或项目,就很难组织人员来承担。因此,负责这些项目的人被戏称为“独立的小法人”或“个体经营者协会”。

后来,导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们以前有超过50个研究小组,但现在他们都属于12个创新团队,并进一步具体化。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或负责人由领导任命。这牢牢控制了整个团队的创新方向,打破了研究团队的界限,以大型项目为牵引,专注于重大事件和科学。

这种在研究所内部“扫清障碍”、“破墙”共同做大事的改革思路,与中国科学院目前在研究所层面的分类改革非常相似。

例如,在迄今已公布的创新研究机构名单中,中国科学院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和国家天文台的共同努力下,根据空间科学试点项目、载人航天项目和月球探测项目等重大国家任务,启动建立空间科学创新研究所。未来,这些单位将团结起来,高举空间科学的旗帜。

然而,机构分类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白春礼非常清楚这个事实。在2014年夏季召开的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交流会上,他表示,研究院的分类改革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阵风吹来。如果方向和思路是明确的,必须创造条件首先开始。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想清楚的,应该积极研究,及时推广。目前,没有热情,也不坚持促销,也不搞“做媒”。

以空间科学创新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的联合单位之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吉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方法是保持独立法人的地位,但三方正试图建立一个交叉交流的平台,并建立每月一次的理事会制度。在会上,他们将讨论和计划具体的话题。他表示,这是第一步,未来还将探讨更多问题,如是否采用独立的企业模式。

当然,在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过程中,科研评价和资源配置也会相应调整。以创新研究所和卓越中心为例。前者以满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主要价值取向,实行产学研联合参与的理事会治理结构。前者以国家任务和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以应用部门和市场评估为主要评估方法。后者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取向,实行行政*和学术委员会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主要根据功绩和稳定支持来分配资源,并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

董晓东被分配到创新研究所,这意味着他将在未来获得更多稳定的资助。他告诉记者,很久以前,他就有了一个想法,要建造一颗关于全球变暖的微波遥感卫星。然而,这个大课题需要太多的人,甚至连他作为实验室副主任的职位也很难把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现在,他计划开始做这个题目。

“一个行动”计划宣布已近一个月,涉及100多个科研机构和近6万名科研人员的科技*和机制改革仍在继续酝酿之中。

北京,9月18日(原题:中国科学院启动科技*改革的第一炮,通过机构分类改革促进科研评估和资源配置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