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沈德忠院士:斯人远去 风范犹存
■我们的记者齐鲁
“我特别希望能在蓝旗营社区见到他……”清华大学图书馆特别收藏部主任袁鑫,到目前为止,很难接受他的导师去世的事实。“当我的老师90岁的时候,我仍然想做一本漂亮的纪念册,但是我没想到他会走得这么快。”
4月5日凌晨2点52分,中国著名晶体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教授沈德忠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没有假期的科学家
沈德忠是中国人工晶体技术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晶体材料的生长、应用和探索。先后开发和生长了铌酸钾、磷酸钛钾等10多种晶体。
"沈院士治学严谨认真,不容半点含糊."这是记者在采访清华大学化学系时最常听到的。
袁欣告诉记者,她在学习期间非常努力,基本上没有假期。因为导师沈德忠从来不休息,即使在节假日,他也是8: 30上班,6:00下班:学生们受他的影响,习惯性地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
“有一年,在新年的第一天,我打电话给老师表达我的敬意。我家里没有人。后来,我打电话给实验室,找到了他。”袁欣回忆说,她的实验日志特别完整,因为沈德忠会在她休假的时候每天帮她记录晶体的生长情况。
晶体生长周期很长,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波折。沈德忠会鼓励学生,让他们振作起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了实验,沈德忠还认真处理学生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他没有放过标点符号等小问题。
虽然已经七十岁了,沈德忠还是喜欢自己做一切事情。他不怕脏或累。“龙的水晶炉坏了,他躺在地上修理;实验室在漏水,所以他拿起扫帚打扫。从未向我们寻求帮助。”清华大学化学系大二学生连志鹏说。
和蔼可亲的长者
沈德忠对科研要求很严格,但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
“当我第一次见到沈院士时,我以为他特别像我父亲。他很善良,一点尊严也没有。”袁鑫告诉记者,在人工晶体研究所的时候,他们把沈德忠叫做“沈专”。他说,“其实,叫沈师傅挺好的”。
春节期间,袁鑫送给沈德忠一张新年贺卡。没想到,沈德忠很快给她发了回信,并附了一封信。"我仍然记得收到那张非常漂亮的贺卡时的惊喜和喜悦。"
"老师对我们就像对他的孩子一样重要."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说,沈院士虽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当他看到我们时,会向我们打招呼,并询问最近的实验和遇到的问题。
沈德忠热爱学生。用袁鑫的话来说,“父母可能无法对他们的孩子进行这种照顾。”在春节期间,在学生向他拜年之前,他会主动给学生发短信来拜年。毕业的学生去看他,他会把他们送到门口,看着他们离开。他要求学生在做事情时要非常礼貌,并且经常加上“请”和“请”这两个词。有些学生问他问题,不管他们有多忙,他们都会放下工作,耐心地回答。
2005年初,何天楼(清华大学新化学楼)竣工。沈德忠被分配到系里的一个新办公室,但他拒绝了。他说:“旧办公室离实验室很近,所以随时观察实验都很方便。”沈德忠的新办公室现在是学生休息室。
“容易满足”的学者
沈德忠特别注重学术研究,但他很少考虑自己的其他方面。
在他爱人的眼里,这位伟大的专家对他的生活并不十分挑剔,而且特别容易满足。"给他买他穿的,给他做他吃的。"
沈德忠通常很节俭。他骑的自行车和他女儿高中时骑的一样。他前面的那辆更破了,是化工车间里最破的自行车。学生们经常开玩笑说,“没人想锁上它。”但沈德忠总是笑着说,“骑起来很容易。你不需要改变。”
2008年,沈德忠和清华大学化学教授李兆龙去贵州铜仁给偏远山区的学生做科普讲座。当火车经过石家庄站时,一位带着孩子的乘客沈德忠二话没说就把下铺让给了他们。
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后,沈德忠毫无怨言地来到了铜仁,住进了当地学校破旧的招待所。"一路跟着他,我非常感动。"李兆龙说道。
沈德忠是一位学者型学者。他喜欢绘画、书法和诗歌。他能拉小提琴,而且唱得很好。"每次学校工作人员在文艺演出中表演时,他都会参加合唱队或领唱。"
《中国科学杂志》(第四版综合,201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