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7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1月10日,2019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单位举办的7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别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6项,占全国一般项目总数的29.7%。许多国家科学技术奖已经转移和应用。
“三市一区”主平台创新成效显著
北京市科技奖办公室的相关官员告诉《中国科学日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
北京具有全球视野,密切关注国际前沿。它汇聚了世界顶尖科学家,为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主持的18项成果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它在数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百花齐放”,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北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平台,中关村科技城、怀柔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
中关村科技城是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和源泉。它肩负着为科技创新创造起点、原始创新源泉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重任。它有深厚的创新文化,聚集了科技资源和丰硕的科研成果。2019年,中关村科技城的单位举办了40多个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未来科学城规划建设的“能源谷”中,通过能源科技与产业资源的整合,形成明显的能源产业集聚能力,扩大未来科学城能源产业的影响力,迅速抢占能源领域的国际科技高地。由“能源谷”企业——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铝合金节能输电线路及多场景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改造“三市”科技成果,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
北京创新布局加快向“三市一区”扩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果转化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
近年来,北京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由聚集增长资源向释放发展功能转变,瞄准“塔顶”,生产更多“黑色技术”,加快高技术经济结构建设,注重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度,拓展应用领域,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获奖成果,在培育新动能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京更是“科技模范”。
北京大学张强教授因“新型药物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在新制剂中建立了新的乳剂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新乳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踪到超越的突破。其成果已在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进行了转化和产业化。开发的“拳头产品”系列共销售150多亿元,培育了乳化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推动了我国制剂技术和制剂工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纪向阳教授主持完成了“编码摄影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在理论、技术、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编码摄像技术新体系。其成果已在北京地区的企业——凌源光科技集团得到转化。开发的4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视觉检测设备已广泛应用于3C电子组装检测、液晶检测、食品包装检测、交通安全监控等领域,引领了工业视觉自动检测技术的升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世春主持完成“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通用测试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克服了快速寿命测试、准确能耗评估和安全定量评估三大关键测试难点,建立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R&D-制造-应用”全过程测试标准体系。该成果已应用于BAIC新能源、比亚迪、宁德时报等93家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制造企业,对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科学和技术能够实现精确的扶贫
2019年是战胜贫困的关键一年。北京自觉肩负起扶贫合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扶贫优势,帮助贫困地区走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红文因“北方少耕玉米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克服了高速运行条件下种子填充率低、载种不稳定的问题,发明了“精密排种器促进种子填充和稳定载种”技术及系列设备,创造了华北夏玉米、华北春玉米、东北垄作春玉米少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改进了农田栽培模式,应用总面积2.69亿亩。河北、内蒙古相关企业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熊本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为“数字畜牧养殖关键技术及智能饲养设备的创新与应用”。该项目建立了功能齐全的中国饲料数据库和日粮配方优化系统,形成了畜牧业数字化控制和畜产品可追溯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该项目已推广到全国近3700家企业,累计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实现了保障食品公共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促进了畜牧业的优质发展,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