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2017年国家奖

科普小知识2022-07-30 20:07:32
...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2017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六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吴黎明,领导“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清文领导“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领导“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其昌领导“高光效、低能耗的发光二极管智能植物工厂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任天智领导完成了“全国农田氮磷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主持完成了《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及广适品种选育》;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廖伯寿带领完成了“优质高产抗黄曲霉花生品种培育与应用”等六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黎明带领团队发明了蜂群形成技术,创新了蜂胶和蜂蜜的高效生产技术,构建了主蜂蜜的化学指纹图谱,发明了10种蜂产品质量鉴定技术。支持提高蜜蜂高效育种、蜂产品高值化利用、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有力促进了蜂业健康发展。

杨清文带领团队系统地找到了该国所有野生稻种群的准确信息。最初的栖息地保护技术是围绕消除主要威胁因素而发展起来的,有效地保护了65个濒危物种。全国100多个单位利用近2万份稻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筛选和创新,培育了114个水稻新品种。这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野生稻的长期保护和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黎平带领团队收集、保存和系统评价了2228份种质资源,建立了高效早熟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以中薯3号、中薯5号为代表的7个国家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熟优质多抗新品种,满足了市场和种植区域的多样化需求,扩大了早熟马铃薯种植面积,实现了早熟品种的升级换代。

杨其昌带领团队提出了植物光配方的概念,创造了基于光配方的LED节能光源及其控制技术和设备,显著提高了光效率。证明了PAR单色光、紫外和荧光对植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植物工厂主要作物光配方的优化参数。创造两种发光二极管光源:红色和蓝色芯片组合和荧光粉激发;开发了移动聚焦式发光二极管光源及其控制技术和设备,节能50.9%。我们开发了提高光效、能效和营养品质的多因素协调控制技术,集成并创造了3套大型应用的智能发光二极管成套设备产品。

任天智带领团队突破了耕地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难以量化、变异大等瓶颈,创建了全国耕地非点源污染监测平台。第一个全国农田非点源污染大数据已经完成。建立了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国家核算方法。首次查明了全国农田氮磷非点源污染的基地和重点区域。农田非点源污染减排技术模式已经大面积集成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农田非点源污染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张金霞带领团队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标准菌种库,解决了食用菌品种鉴定和菌种质量鉴定的技术难题。这是第一项以结实、高产、广适三性为核心的高效育种技术。根据我国园艺设施条件,选育出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品种的升级换代。

廖伯寿带领团队发明了花生黄曲霉毒素抗性的高通量鉴定方法,鉴定了黄曲霉毒素抗性的主要QTL,发掘并创造了一批抗性水平和稳定性突出的种质资源,建立了以白藜芦醇为生化标记的抗性辅助选择技术,选育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抗黄曲霉毒素、抗青枯病、抗白藜芦醇、高蛋白、高产的突破性花生品种“中华6号”,以及国内唯一获批的抗黄曲霉毒素和油酸的品种“天府18号”。黄曲霉毒素易发区的品种占30%以上,有效控制了黄曲霉毒素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威胁。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作为参与单位,还获得了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品种设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水稻精密穴直播技术与机械”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参与完成“优良种质特性遗传机制、猪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植保研究所参与完成“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参与完成“肝移植新技术——脾窝异位辅助肝移植的建立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