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3项授予水稻科学家 饭碗将有啥革命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水稻科学家”获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表明普通百姓的饭碗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
新华社《新华观点》记者刘石平、张权和于晓节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左)在江苏省沭阳县清漪湖农场观察水稻生长(摄于2017年10月31日)。
技术正在中国掀起一场“饭碗革命”。
在8日发布的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名单上有三个水稻研究成果和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等获得了“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品种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获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潘团队获得“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世界上不到8%的可耕地支撑着大约20%的世界人口,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水稻育种技术的许多突破不仅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大大扩大种植面积,还迎来了“量身定做”水稻的时代。
获奖关键词:水稻产量继续攀升,区域大幅扩大,基因组合栽培,寒地高产稳产
2017年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创新团队的丰收之年;
9月,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最新“海米”获得了大丰收,这是一种生长在黄海沿岸盐水中的特殊大米。在盐度为6 ‰的盐水灌溉条件下,生长正常,结果良好,最高亩产620.95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0月,在河北省邯郸市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湘两优900”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创下世界最高亩产水稻纪录。
2017年,袁隆平创新团队在云南、陕西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31个100亩连片高产超级杂交稻示范点,实施了“良种+良田+好方法+好条件”的“四好”配套技术,实现了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的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市河口镇的一块试验田里观察低镉水稻的生长情况(摄于2017年9月29日)。
早在1997年,袁隆平就领导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5%。杂交水稻年产量约为250万吨,每年可以养活另外7000万人。
如果说袁隆平团队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那么李家洋团队完成的高产优质分子育种的应用,为突破水稻生产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宝贵的遗传资源,被誉为“新绿色革命的开端”。他们成功克隆了理想的水稻株型基因IPA1,建立了高效、准确的设计育种体系。
“‘分子设计’育种是世界上作物遗传改良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就像组装电脑一样,育种专家可以将相关的水稻基因组合成人们想要的任何一种水稻。”李嘉阳说道。
另一个获奖团队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团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创新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寒地早稻“龙井”,解决了寒地早稻品种难以高产稳产的问题。
从高产到优质,大米必须在吃饱的时候吃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需求也必须得到满足。然而,诸如国产大米的味道和质量差的问题长期存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稻性状的控制机制不清楚."李嘉阳说,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不同的基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
通过多年的研究,李嘉阳团队确定了调控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基因,并阐明了它们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可以精确选择高产优质控制基因并“组装”在一起,从而解决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
“高产和优质的结合只是分子设计育种的第一步。通过精确的基因组装,分子育种可以在未来实现更多优良性状的聚合,设计水稻就像设计工业产品,以及“裁剪”水稻。李嘉阳说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认为,分子设计育种将带来育种理念的全面创新。将来,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设计富含不同营养元素的大米。
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表示,他们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有机结合,“Y两优957”等品种实现了超高产,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二等优质稻标准。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在我看来,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从“充分”到“良好”的转变。”袁隆平说道。
维护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牢牢地把中国人民的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多年来,中国的水稻科学家不断取得突破,利用科技创新来保护粮食安全。
中国*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嘉优中科”系列新品种背后是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项目(一级)的“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定位为“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寒地早粳稻区具有特殊的生态条件。该种质为早粳稻生态型,存在生育期短、难以获得高产、稻瘟病频繁发生、低温冷害、难以稳定产量等问题,导致日本品种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潘团队创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耐寒早稻,极大地促进了寒地早稻产业的发展,为提高粳稻育种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认为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必须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0年来,他领导了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先后实现了中国超级稻一至四期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亩的大规模示范种植目标。
“海米”不仅可以改造盐碱地,还可以增加粮食总产量,对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袁隆平小组提出,耐盐碱水稻耐盐碱能力超过6 ‰,亩产超过300公斤需要3年时间。要实现水稻栽培技术产业化,还需要五年时间来改良盐碱地,为国家增加1亿亩耕地,养活8000多万人。
中国杂交水稻自1979年出国以来,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推广,产量和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不仅为一些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学生,还长期派遣专家实地指导当地杂交水稻研究。
中国的杂交水稻造福了人类,赢得了国际声誉。袁隆平说,我们应该促进世界杂交水稻的发展,帮助更多耕地稀少的国家开发和改变土地,帮助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