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凝聚在校徽中的西农精神

科普小知识2021-09-30 07:34:53
...

■王学丰

今年是*成立70周年,也是西北农林大学成立85周年和合并20周年。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大饥荒和战争之中,外部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内部是大饥荒。特别是,西北遭受了多年的干旱,人民无法生存。在国家危难之际,一群爱国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号召。

1934年4月20日,西北农林大学的前身、中国近代西部第一所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农业高等学府——西北农林大学在后稷的故乡成立。它具体确立了“人民是国家的基础,粮食是人民的生计”的原则。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西北农林大学的科教事业也从此开始。在艰难的岁月里,学校师生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分担国家的灾难,以责任和责任分担国家的忧患,与国家和民族共呼吸,共享共同的命运,彰显了西农师生的爱国情怀,度过了从国家西北农林学院到国家西北农学院的艰难创业期。

1949年5月20日,王镇将军来到学校,大声宣布:“西北农业大学解放了。欢迎这所大学回到人们的怀抱。”这是每个人都会永远记住的一天。这也是西农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赵洪章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小麦新品种“毕马1号”已在全国广泛推广。他们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向新生的*赠送了一份大礼。他们受到*的高度赞扬,赢得了“一个品种拯救了新中国一半以上”的美誉。*董事长会见了赵洪章10次,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9年,在*成立50周年之际,以杨凌农业科学城的7个农业科教单位为基础,全国唯一一所由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的新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被合并,形成了科技和教育全面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西北农林大学广泛征集所有教师、学生和校友的校徽作品。陆青校友在70多部精选作品的基础上,整合和完善了相关要素。最后,在2004年,在学校成立70周年和合并5周年之际,学校标志作品被隆重推出,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北农林大学校徽由一个大圆圈、中英文校名、内圈种子构型和两排上升螺旋图案组成。这所农业高等学府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有着85年的办学历史,校徽对它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体现了西农强大的特色和精神。

首先,校徽的中心由两条遗传物质的螺旋DNA链并排组成,形成了学校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小麦,反映了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表达了学校传承农业文明、解决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第二,这个模式也是由代表林业的上行树组成的。它意味着十年植树,一百年育人。这是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第三,中心构图也表现为波浪上下运动,代表水科学和水利。水是生命之源,是师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三重造型体现了学校以农、林、水学科闻名的办学特色。一颗包裹着黄金的绿色种子代表着学校里学生的形象。黄金时代的今天的学生明天将成为绿色世界的主人,展示学校培养新人承担民族复兴责任的使命。

校徽是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是学校的象征和象征。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85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西农人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扎根于“杨凌,拥抱祖国;踏上黄土,热爱“三农”;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的鼓舞下,学校秉承“向国家学习、了解民生、尊重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实、朴实、勇敢、坚韧”的校训,默默地、无私地工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的时代,西北农林大学的师生们不会忘记他们最初的心,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本着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他们将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他们将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西农力量”,谱写学校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使校徽更加璀璨。

(作者是西北农林大学党委宣传部的编辑)

中国科学新闻(2019-04-10第六版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