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什么只有齐桓公出名?齐国还有其他厉害的国君吗?
春秋时期,齐国也算是第一大国了,但为什么齐国只有齐桓公一人出名呢?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但他只是齐国第15位国君,并不是非常靠前,一般来说都是开国皇帝或者君主会比较有名,但齐国就比较特殊了。其实这样看的话,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情况都差不多,因为大家都相互崛起过,所以当政的国君肯定会得到的记载更多。不过可惜的是,齐桓公的霸业只有他这一世,等到后人继位的时候就不行了。
在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这个名单也好几种说法,但不管怎么说,齐桓公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这些人中最早的。可是齐国的霸业却只有一代,甚至到了自己的晚年霸主地位就逐渐丧失了,这就让人很惋惜也很纳闷。齐国的霸业为什么没能像晋国等国家一样多传几代呢?
这也不能怪齐桓公,毕竟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怎么当霸主,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春秋早期,郑国、宋国、鲁国的实力和地位均高于后世称雄的秦楚晋齐燕,他们才是最初的诸夏强国。西周建国之初,鲁国的实力要高于齐国。鲁国处于华夏文明的内线,齐国居于外线。周氏将鲁国封于内,将齐国封于外,应该是存有私心,希望外姓诸侯能帮姬姓鲁国挡刀,堵住东夷残部莱夷的侵扰。赐予齐国在东方的征伐之权,“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经历了三四百年的经营与扩张,等到齐国熬过了和莱夷反复拉锯的阶段,彻底征服东夷并将统治范围推至渤海,并成功整合完毕山东半岛后,齐国在领土和人口上就成为了东方大国,并且没有后顾之忧。至齐桓公之父齐僖公在位,齐国已经被称为“小霸”,“齐大非偶”的历史典故便产生于该时期。在齐桓公时代,其他国家尚处于整合自身板块的阶段,无力和已解决后顾之忧的齐国争衡,所以默许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唯有楚国能稍作对抗的姿态,最后也承认了齐国霸业。
但齐国的霸业难以持久,因为其外线潜力已经到了极限,要继续增强实力,只能拿发展水平近似的内线国家下手。尽管此时,齐国绝对实力并没有下降,但和诸侯相比,相对地位已经下降,也无力称霸。这是第一个原因。
另外,齐国经济发达,士卒的战争意愿不强。齐魏马陵之战,孙膑以“减灶计”而诱庞涓,即是利用了“齐”号为“怯”,“彼三晋之兵素轻齐”的心理。齐人怯弱畏战,是闻名于诸侯的,而这背后的原因,齐国有“渔盐之利”,又经管仲的变革,而使齐国商业、手工业繁盛、百姓富足。管仲在《管子· 储蓄》篇中便说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第三,齐国“军制”的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齐军的战斗力。荀子与临武君曾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而说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偷,则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而带来的长期内乱,也使齐国实力大减,而无力维持霸主地位。齐桓公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又宠幸六位姬妾,礼数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为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虽多亦有子,但地位却不能与这六位相比。
而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其余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齐桓公病重时,诸公子相攻,其被筑起高墙,围在宫内,活活饿死。而齐桓公的尸体横卧了六十七日,尸虫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后当上了齐侯之位,可见诸公子争夺之激烈。齐国的这次诸公子争位,直接就让出了霸主之位。致使拥立公子昭(齐孝公)继位的宋襄公,都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而且齐国称霸的模式也有些问题。齐国虽然在齐桓公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齐桓公经常为其他国家服务,导致自己的国内劳民伤财。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所谓高尚的目标,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走到一起。时间一长,还是会各自打各自的算盘,衡量利弊得失,重新分化组合。齐桓公死后,中原各国迅速分崩离析,齐国没有将霸业延续下去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