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用科技帮群众拔掉穷根
“我只有15分钟。”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副县长王旭知道记者要采访他,就解释说他要陪中科院的专家下乡调研。
自3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专家进驻水城以来,王旭把服务专家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深入基层,详细听取、观察、走访、讨论贫困家庭、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情况,积极寻找扶贫短板,为水城扶贫建言献策奠定基础王旭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对于水城县今后的扶贫工作,王旭认为,要以工业为平台,以科技为起点,以贫困户为重点,以效益为基础,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让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用科技帮助群众拔穷根”。
长短结合的科学布局
记者当天抵达水城县,正好赶上召开“春运”扶贫动员大会。王旭表示,将坚持多渠道解决贫困问题,努力编织金融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的“五网”。
同时,要做好基础设施扶贫、“三改”扶贫、党建扶贫、旅游扶贫、社会扶贫等“五套组合拳”工作。,形成各种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其中,“三个转变”是指实行“资源转股权、资金转股权、农民转股东”的新发展模式。
在王旭看来,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好的行业,特别是做好短、平、快的行业,如烤烟、姜黄、养猪、养鸡等,使贫困户能在短时间内获利,并对不适合的行业进行调整。
众所周知,核桃、刺梨和其他产业只有在布局多年后才能盈利。我们要坚持长短结合、上下游结合、林林结合、种养结合的思想,真正做到家家有本业、户户有本业王旭说道。
扶贫党建也是水城县的一大特色。在参观中国三大变形金刚博物馆期间,记者了解到,2010年,水城县在全县310个村建立了一个“繁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并成功探索了在产业链、合作组织、村委会和村委会中建立分支机构的具体途径。
以盘龙镇范那村为例,以“一强、二强、四富”为载体,努力为“富民强支”服务,成功创建了“富民”基层党组织的典范。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多元,掀起了一股人民感谢*、积极要求入党的热潮。
农民党员顾建平创作了自己的《再向党唱山歌》,在六盘水市广为流传。记者在中国的三边博物馆看到了这首歌的歌词,发那村党支部也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率先进入基层的党组织。
此外,邵米乡坡脚村和汨罗镇汨罗村结合当地实际,成功构建了“支部+协会”、“支部+基地”的丰富模式。杨梅乡五星村的女乡党委书记林佳和其他女村*一起,带领群众“苦干+巧活”,种植茶叶,饲养蛋鸡,增加农民收入,树立了“妇女不准男人入乡随俗”的典型。
激发准市场活力
水城县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引导群众增收致富、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富民致富中的作用王旭告诉记者。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清、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性弱、效益表现不佳的问题,水城县整合了村集体的各种资源,采取股份转换、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资产和土地所有权的股份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猕猴桃产业主要由县属平台公司实施,占农民股份的90%,公司股份的9%,村集体股份的1%。这不仅实现了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双赢”,也加强了村集体经济的积累。
此外,水城县还大力盘活各类资金。据报道,*坚持将财政资源分散到村发展基金中,而不改变基金的性质和用途,并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村集体持有的资本。
以水城县Faer镇双井村为例。该村已投入100万元的集体经济扶贫基金,作为上级村发展壮大的股份基金,投入水城县每一个富裕农户的专业合作社,开展獭兔养殖项目。村集体股份占60%,进一步加强了村集体经济积累。
"培养主体是关键."王旭告诉记者,他结合水城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了“平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
具体做法是建立以村民为单位的合作社。已备案的贫困家庭申请的“扶贫贷款”将通过合作社纳入平台公司的生产经营。平台公司每年将贷款总额的6%给合作社,5%给贫困户,1%给村集体。这不仅将推动贫困家庭通过合作社实现全覆盖,而且将发展和加强村集体的积累。
目前,水城县已有6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平台公司、45家建筑公司和229家专业合作社加入了“三改”村。
水城县坚持“三个转变”改革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激活休眠的村级集体资源和资产,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走出一条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王旭说道。
上一篇:智牙一定要拔掉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