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中科院“病原体宿主适应与免疫干预”课题申报

科普小知识2022-01-14 19:20:33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试点项目“宿主适应和病原体免疫干预”应用指南

中国科学院b类科技战略试点“病原体宿主适应与免疫干预”(以下简称“专项”)项目已获批准,即将进入实施阶段(2018-2022年)。

特别关注以“病原体宿主适应和免疫干预”为核心需求,努力解决以下科学问题。阐明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机制,为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阐明结核等耐药病原菌的耐药机制,发现病原菌的新药物靶点;阐明急性感染时免疫识别和反应、免疫记忆和过度免疫引起器官损伤的机制,为疫苗研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阐明慢性感染过程中免疫逃逸和免疫衰竭的机制,为免疫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在对急慢性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免疫干预策略,并针对艾滋病疫苗和通用流感疫苗的设计等世界长期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思路和策略。

根据《中国科学院战略主导科技专项管理条例》,采用顶层设计,通过重点任务委托和*招标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专项研究任务和团队建设。

一、适用范围和研究内容

根据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框架和中国科学院关于试点项目管理的规定,该项目有五个项目,包括:1 .病毒追踪、跨物种传播和发病机制;2.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耐药机制;3、病原体免疫应答和免疫逃逸;4.免疫干预的新思路和新策略;5.感染和免疫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根据招标方向,同一研究内容不能在不同项目中重复申报。

该项目以上述项目为基础,针对重大科学问题。成立了三个特别小组来共同解决关键问题:通用流感疫苗、基于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疗法和新出现传染病的早期预警。特别鼓励和支持研究组参加联合研究,参加同级优先项目下的联合研究组,优先提高资助水平。

项目1:病毒溯源、跨物种传播和致病机理研究

该项目旨在解决“传染病新爆发的早期预警和预防控制”这一前沿科学问题。针对自然病毒的复杂性、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的多样性等国际公认的科学问题,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跨物种传播机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将传染病新暴发的被动应对局面转变为主动监测和预警。建议对以下三个关键方向进行招标:

1.新病原体的可追溯性、进化和传播机制;

对于新爆发的传染性病毒,病毒及其变种由其自然宿主(鸟类、蝙蝠、啮齿动物等)携带。)和媒介宿主(蚊子蜱等。)来了解它们的时空和地理分布,并分析它们的起源、演化和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规律。对于患有不明原因疾病的患者以及患病和健康的动物(包括来自中国周边地区和一带一路的样本),进行未知病原体检测和病原体组研究,以探索和识别具有感染人和动物的潜在风险的病原体。包括病毒追踪和新病毒发现、病毒起源和进化、病毒传播和扩散机制等。

2.病毒跨物种感染的分子机制和发病机制:

鉴于重要的新疫情和强毒病毒(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马尔堡病毒、沙拿病毒等)。),通过研究它们侵入不同宿主细胞的能力和在不同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能力,分析了影响其跨种感染的关键分子及其发病机制。包括病毒入侵、病毒复制和组装以及感染模型。

3.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

对于急性和慢性感染的病毒,研究病原体与宿主(包括自然宿主、载体宿主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分析调节病毒感染和复制的重要宿主因素,阐明传染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子机制,开展新的抗病毒方法应用的基础研究。包括:宿主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病毒变异和逃逸机制。

第二项: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耐药机制

本项目旨在系统深入地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病原菌在感染、致病性、宿主免疫应答的适应和调节、耐药性的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病原菌、人类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机制。我们致力于突破病原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为病原菌的诊断和治疗寻找潜在的新药靶点。建议对以下三个关键方向进行招标:

1.病原菌相关致病因子的系统发现和功能研究;

系统发现与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致病菌相关的致病因子,并确认其与致病性的关系;病原致病因子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功能验证;阐明病原菌关键致病因子的结构基础和功能。

2.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与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致病菌的感染和致病性密切相关的致病因子(包括分泌效应蛋白和细菌表面蛋白)和宿主因子(包括宿主限制因子和易感因子)的鉴定和确认;阐明病原菌与宿主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生化机制;探讨致病因子在感染过程中对宿主信号通路和细胞功能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宿主因素和人体菌群对病原菌感染和致病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3、病原菌耐药机制研究:

重要病原菌耐药性相关新基因的鉴定与验证;阐明耐药相关因子的结构基础和功能;探索新的耐药机制,开发新的耐药快速检测技术。

项目3:病原体的免疫识别激活和免疫记忆

本项目对病毒的天然免疫识别受体(细胞内/细胞外)及其免疫信号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新的受体、新的途径和新的机制。加强对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B细胞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能增强抗病毒能力的关键免疫分子和调控途径。建议对以下三个关键方向进行招标:

1、病原体免疫识别和调节:

深入研究病毒的天然免疫识别机制,发现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新受体和新途径;研究获得性免疫、代谢系统或神经系统对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揭示病毒免疫应答的周转机制。

2.病原体的免疫逃逸和免疫衰竭;

建立国际领先的慢性病毒感染动物模型;描述病毒诱导免疫耐受/耗竭的关键细胞和分子机制;验证在主要慢性病中介导免疫耐受/衰竭的新控制点,并获得调节控制点的方法和方案。

3.病原体的免疫损伤和恶性转化机制;

比较急慢性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损伤的不同病理机制;比较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免疫损伤的组织器官特征、共同规律和器官间互调机制;发现阻断病原体持续感染的效应细胞和关键分子,揭示其在持续感染引起的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和机制。

项目4。免疫干预新策略和理论研究

基于上述三个项目,本项目提出了基于病原感染和免疫机制的免疫干预新思路和新策略。新疫苗和新免疫治疗方法的开发。以“通用流感疫苗”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切入点,着力解决2个科学问题,实现2项应用成果产业化。建议对以下三个关键方向进行招标:

1.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癌症转化过程中免疫微环境中各种细胞的功能转化:

了解各种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网络调节机制及其对炎症-癌症转化的影响;以免疫微环境为靶点,研究和开发多靶点免疫治疗策略,系统阻断炎症-癌症转化。包括:针对各种靶标的特异性抗体免疫调节,细胞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思路,如细胞移植、细胞移植和细胞移植。

2.病原体感染过程中中和抗体产生的机制及单克隆中和抗体的筛选;

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使用各种新技术来分离中和抗体并鉴定从病原体感染中恢复的患者的抗原表位。一方面,它为新疫苗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制备用于预防和治疗病原体感染的单克隆中和抗体,并完成一些抗体的临床前实验。

3.设计新疫苗和佐剂的新策略:

为新出现的传染病病原体设计一种安全、快速和有效的疫苗;在新免疫理论的指导下,针对长期以来疫苗研发进展缓慢的病原体和癌症,提出了新的疫苗设计策略(如根据中和抗体生产特性设计的人工合成疫苗、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新疫苗、纳米疫苗、基于结构生物学和抗体设计的基因工程疫苗);同时,应开展新型免疫佐剂的研究。

项目5。感染和免疫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该项目将结合特别重要的科学问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病原体感染和宿主细胞免疫过程的可视化、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的异质性、耐药菌的发生发展规律、新药和疫苗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等。采用的方法包括超分辨率成像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器官芯片技术、单细胞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突破不仅将解决这一领域的科学问题,而且还可能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建议对以下6个关键方向进行招标:

1.病原感染过程的高时空分辨率追踪;

针对病毒和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过程的科学问题,建立了一种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技术,以可视化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关键步骤,实时跟踪和解释病原体感染细胞和组织以及宿主免疫过程,深入揭示病原体感染和致病机制。

2.人性化组织器官芯片和人性化小动物模型:

开发类人组织和器官芯片,建立体外病原感染和免疫模型,进行药物评价和药效学研究;建立了一种用于重要病原感染和免疫研究的人源化小动物模型。

3.病原菌的拉曼指纹和病原菌的单细胞生物学;

建立病原微生物单细胞拉曼指纹库,实现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耐药性的快速测定;研究病原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等单细胞生物学。

4.抗细菌耐药性噬菌体分子的快速进化:

针对临床上日益严重的耐药性和新药研发速度无法同步的难题,根据噬菌体的细菌特异性,采用合成生物学和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广谱的抗耐药性噬菌体药物新研发策略。

5、纳米抗原和抗原结合组织化学:

合理设计类病原体纳米抗原,研究其体内特异性免疫细胞反应,开发新的疫苗技术;进行病原体-宿主结合组织学研究,系统地寻找和识别受体和免疫因子,揭示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和免疫应答机制。

6、病原体筛选新技术及感染和免疫研究新技术原理:

鉴于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率,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高灵敏、高通量的病原体免疫分析方法,为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支持。针对感染和免疫研究的瓶颈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探索和建立先进的新技术原理。

二。申报要求

1.所有申请人都需要获得项目经理的推荐。

2.申请人要求具有高级职称,主要从事与特殊项目相关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并要求保证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于本试点项目的研究工作。申请此项特殊任务的人员不得同时承担其他正在研究的飞行员特殊任务。

3.申报内容符合指南的申报方向和研究内容。

三、项目资助水平和资助方式

每个项目都设定了关键主题和培养主题。

关键课题要求申请人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如发表的相关SCI论文超过PNAS水平,或有显著的应用成果输出等)。),且该课题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或重要的应用前景,并有望取得显著的原创成果。重点项目年度补助不得低于100万元。

培育项目主要是探索性的,要求项目具有创新性和一定的初步基础,每年补助约50万元。

四.申请的接受和选择

1.申请人请于2018年9月10日17:00前将申请函邮寄至(tongz@im.ac.cn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申请函模板见附件。

申请函限两页(可附一张图片),文字小于4号。请在申请函中注明该研究是否参与三大科学问题的联合研究:通用流感疫苗、基于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治疗和新发传染病预警。

2.项目负责人的初步选择。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可以直接决定被选入在培育阶段取得重要成果的团队;培育阶段没有重大进展,新申请团队必须在9月15日参加选拔答辩。要求项目负责人在9月13日之前向(tongz@im.ac.cn特别办公室提交候选人名单。邀请项目负责人推荐的所有团队参加专题办公室于2018年9月15日组织的项目评选会议,并参加评选和答辩团队,准备5分钟的ppt演示(每个项目的总评选和答辩时间不得超过45分钟)。

3.选择结果的通知。特别综合团队将在2018年10月8日前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评选结果和资助强度,并附上正式的申报表模板。

4.通过选定的研究组,请于10月21日前将正式申请表和单位项目汇总表的纸质版发送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邮政记录为准)。同时,请将申请表和汇总表的电子版发送至办公室专用邮箱。逾期不接受申请表和汇总表的。申请被接受后,将进行正式考试。如果申请不符合指南或违反相关规定(如不能包含机密内容),将不被接受。

V.联系信息

1.邮寄地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一医院3号E102

邮政编码:100101

2.联系人:特别办公室

邮箱:tongz@im.ac.cn手机:15011132003

附件:

申请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