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伊犁不是省会?*省会为何将伊犁改成乌鲁木齐?
在清朝乾隆年间,位于西北方向的准噶尔内乱四起,当地的兵马已经不在忠诚于大清国,于是清朝的军队把握住战机,兵分两路,其途中准格尔部众闻风归附,最终将*的地*权彻底灭亡。在收复北疆的基础上,清军乘胜南进平定了*的反抗,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统一。将广袤的*直接置于清朝*的有效管辖之下,使*与内地空前紧密地结成一体。
从国内全局的角度看,*的地理位置东捍长城,南连*,西控葱岭,恰处在西部陆疆与北部陆疆的结合点上,*的形势动向,安危盛哀,不仅关系当地本身的发展,对周围相邻的蒙古、青海、*等边疆地区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进而牵动全国大局。
从对外关系上看,统一后的*北邻沙俄,西接中亚,处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疆域完整的国防第一线,堪称“西北屏障”“北门锁钥”。
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客观上也要求清*立足久远,妥善规划这一地区的经营治理,巩固统一成果。当时清*在*设立了伊犁将军,将军府设在惠远城,伊犁将军成为清朝官方在*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受权总揽*军政事务,自然伊犁也就成为*的政治中心。
伊犁将军之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分驻南北疆各城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并从全国各地抽调满蒙八旗及绿营兵在*分布驻防。当时清朝在天山南北各城都驻扎军队,其中尤以伊犁为多,在伊犁先后修建九城,惠远城最大。
当时清*主要是出政治与军事防御的因素。伊犁水草丰美,既可发展农业,也可以发展畜牧业,长期为准噶尔部的大本营。
清*确定伊犁为统治中心,一是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为防止准噶尔**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伊犁地区的管控。
二是是*正面临着强敌沙俄扩张*的威胁,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必须要重兵驻扎,严防沙俄蚕食侵略。
三是从地理上看,伊犁当时正处在整个*的中心位置,清在伊犁设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这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相互驰援。同时这里水资源丰富,伊犁河支流纵横、土地肥沃,可发展农业,大量屯兵自守,减少军费开支。
一个地方成为行政中心之后,工商业必然会发生的,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由于在伊犁立军府,驻重兵,开屯垦,修水利,兴贸易,惠远城很快地繁荣起来,有小北京之称。
1864 年,*天山爆发*。不久惠远城被攻陷,*出现地方封建政权割据局面。1871年,沙俄趁机出兵侵占伊犁,声称替清*代管,一旦收复*当即交换。
后来左宗棠带领湘军收复了*后,中俄经过多年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在清朝同意割让霍尔果斯以西 7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赔偿 900万卢布等条件后,沙俄交还伊犁。
战乱中,伊犁遭到沙俄有计划的劫掠。估计先后被掳掠至沙俄的伊犁人口在7万人以上,就连沙俄官方自己也承认,从中国伊犁掠来的人口相当于25年间从俄国内地移民到斜米列契省的总和。
1882 年 ,清朝收复被沙俄侵占 10 年之久的伊犁城,但是归还后的伊犁已是人口凋敝、满目疮痍。
由于不平等的边界条约,沙俄侵占了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伊犁不再处于*的中心地带,变成了边界上孤城。同时几乎无法防备沙俄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的政治中心不得不迁到更为安全的地带。
1884 年*建省,省会设在乌鲁木齐,至此*的统治中心由伊犁迁至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疆的交通枢纽线上。在这里,政治的影响、商业和交通的需要,都显得很重要。同时乌鲁木齐是仅次于伊犁惠远城的*第二大政治、经济中心。
乌鲁木齐在北疆仅次于伊犁的重要城市。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和移民集中的关系,乌鲁木齐不但筑城较早而且发展快,规模和繁华程度都居北路首位。
不得不说,*省会从伊犁到乌鲁木齐,和我们友好邻居俄罗斯有着莫大的关系。
道光年间,林则徐被流放至*数年,经过考察断定:“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历史的事实,告诉林公的断论是正确的。沙俄擅长于领土的鲸吞,也精通于领土的蚕食,从不疲倦。试看清朝和今天的地图对比,中国领土丧于俄罗斯之手比比皆是,这种伤害犹如断损肢体,不可复生,比日本侵华战争后果要严重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