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长、清华副校长解读“双一流”实施办法
突出人文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命题。他们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任务和路径,深刻分析和回答了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事业建设中是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时代的呼唤和民族事业的发展对中国人民大学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党在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新的正式大学,始终高举人文社会科学的旗帜,强烈呼吁全社会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道德修养”为中心,弘扬“为人民学习、治学为国”的优良传统,推进“双一流”建设。
首先,*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教育信心,明确回答了我们能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最初并不缺乏文化和教育上的自信。近代长期缺乏这种自信的原因是,当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碰撞时,我们失败了。中国传统文明曾经创造了一种远远超过欧洲中世纪的文明。然而,自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通过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甚至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和“被打”,从而对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失去信心,开始完全西化,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不仅自然科学教育开始被完全引入到现代西方学科的所谓科学主义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系统教育模式,开始按照所谓的科学主义设立部门。课程的结构主要是基于西方学习。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并能够重建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自信。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现代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多美元上升到8000多美元,从贫困国家上升到中上收入国家。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从1.8%上升到13%,从前10名上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从17%上升到56%,进入加速期。工业化水平从初始阶段开始到后期阶段。高校毛入学率从1%上升到40%等。这些现代化成就表明,中国特色*事业和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历史选择。一方面,它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对伟大中国梦的追求也为巩固和丰富这种信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并且正在走向世界一流,而且肯定会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
第二,*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我们的教育方向,明确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大学,为什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
大学是独特的教育机构。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有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我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总书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标准和模式来效仿和追求欧美大学。正如*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和剑桥,而是会有第一个中国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大”。我们要从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出发,把解决中国问题与应用世界科学和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统一起来,使我们的大学建设能够真正有效地支持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的发展真正为世界尊重的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
我们之所以要在中国建立一所有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特色的*大学,是因为办学宗旨和初衷非常重要。正如*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概括的那样,“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执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我们只能而且必须在中国扎根。在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有机统一中,建设*大学是可以实现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的大学,应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为实现“两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说明了什么是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本质,明确回答了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俗话说,上大学的方法是高尚的,对人友好的,完美的。它是为了审视事物,获取知识,真诚,诚实,培养道德,维系家庭,治理国家,并使世界水平。中国的教育一直充满乡愁,乡愁已成为中国*创办的大学的背景色。*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我党创建的带有红色基因的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7年在延安梁青山脚下建立的陕北公学、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华北联合大学、解放战争后期在正定建立的华北大学和新中国燕山脚下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新大学都有这种共同的基因,其中许多也是从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和华北大学走出去的。忠于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应该是我们党办大学的灵魂。坚持党的领导,实践“四个服务”,是办好*大学的基础。这不仅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拥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和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历史科学的性质,具有鲜明的思想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深入学习和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努力推进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商业、管理、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陕西公学的继承者,必将继承陕北公学的基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立学为民、治学为国”的优良传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同志在延安说过:“中国不会因为陕西*而灭亡。”有人说,来自全国各地的陕西学生可能无法通过文化课考试。*同志说,陕西省公办青年学生从xi到延安走了600英里,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了*。什么考试比这更严格?在新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一定不会忘记你的进取精神,不会辱使命,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先锋。
夯实学科基础,积极稳妥推进“双一流”建设
清华大学副校长游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
一、《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双一流”建设方案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权。《实施办法》允许建设院校根据学校综合改革规划,自主确定建设方向,选择合适的建设路径,确定学科建设口径,支持学校积极探索不同的一流建设路径。在支持方式上,应综合考虑大学基础建设、学科类别和发展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同时,资金应服从动态滚动机制,使学校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合理、独立地安排资金。同时,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分权改革,实行管理与优化服务相结合,切实落实高校在招生考试、人事制度、经费管理、学位授权、科研评估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一流的学科建设。《实施办法》要求“以学科为基础,努力建设学科领域的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与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相关的学科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的学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大学整体建设”。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合理定位,确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路径,妥善处理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育人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了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实施办法》规定的选拔条件中,人才培养条件排名第一,强调高质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合作教育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希望通过“双一流”建设,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双一流”建设的保证是动态管理和打破身份固化。《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类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建立公开竞争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调整机制。绩效评估应在施工期间的中期和末期进行。支撑应根据施工结果和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出入境应建立动态调节机制。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形成一种新的开放竞争格局。
第二,一流的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本”,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流的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没有一些世界领先的学科,很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经过多年建设,清华大学基本完成了综合学科布局,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学科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最后一轮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在14个学科中排名第一。近年来,在国际学科排名中,有9个学科进入了QS学科排名的前20名。四个学科进入美国新学科前10名,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计算机排名第二。有16个科目进入了世界前1%,其中1个科目进入了万分之一,5个科目进入了千分之一。
为了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清华大学也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抓住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学术发展的前沿。在现有学科总体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以优势学科整合为导向,以优化和完善学科组织结构为支撑,以推进学科交叉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支撑,完善学科评估,促进资源动态调整,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引领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一)构建学科分类发展的路径。根据现有学科基础和学科发展趋势,完善学科组织模式,通过对过于精细和分散的学科进行整合和分类,形成一批学科相近、优势突出、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增强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协调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基础研究,加强突破性和破坏性重大技术研究与创新,不断推动工程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科学以国际学术前沿研究为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开辟前沿研究方向,努力突破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文科坚持高水平、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的建设原则,延续文化脉络,夯实基础,创新理念,扩大影响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学科社会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生命科学学科,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布局,解决制约学科发展的*机制问题,理顺治理结构。
(2)构建学科内涵发展模式。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和完善学科组织结构。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建设,积极开展全球性挑战研究,推进若干重大研究课题和科学交叉前沿课题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战略性学科领域,形成并充分发挥学校在相关领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服务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突破关键产业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国防与民用技术研究的整合,在国防与民用技术创新发展的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探索动态管理,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根据学校总体战略和学科建设规划,探索建立包括学生规模、教师编制、学科建设经费、研究空间、后勤保障等在内的综合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动态资源调整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率,营造有利于学科不断进步的支持环境。
完善评估体系,完善学科评估和调整机制。根据学科特点和建设目标,通过国际评价、国内评价、专业认证等评价方法,定期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察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水平、学术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资源调整机制,实现学科规模、方向和结构的动态调整,增强建设成效,促进学科不断进步。
(3)培养和发展前沿的交叉学科。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促进新兴学科交叉的形成。以前沿课题研究引领交叉学科发展方向,鼓励科技融合,文理结合,培育具有清华特色的交叉学科。完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学术组织的作用,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积极培育跨学科领域和方向,大力支持交叉研究机构建设和发展。完善组织机制,建立跨部门教师聘任制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机制,完善综合科研资源配置和流动机制,优化科技评价和成果鉴定体系,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发展监控体系,营造良好的跨学科氛围。围绕学校重点规划部署方向,整合国家、地方和企业资源,建立新的创新平台,加强学校各级科研教学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交叉的环境和条件。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构建“更创新、更国际化、更人性化”的新世纪发展模式。它将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它将使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使更多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前沿。其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将继续提高。它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遗产、全球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科学发展做出贡献。这将使清华大学到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为到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和到2050年左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篇:方勉简介及代表作